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 由兴波
又是一年“七夕节”,又是一年“鹊桥会”。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提起“七夕节”,人们就会想到牛郎织女的故事,想到两人每年只有这一天能够通过鹊桥相会。穿越时空,人们把这一天当作浪漫的节日,当作真情告慰的美好时刻。如今步入了人工智能时代,“七夕节”是否仍然焕发着独特的吸引力呢?
七夕起源: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七夕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最初源自先民对天象的观察。他们看到牵牛星与织女星在这一天离得比较近,因此产生了浪漫的想象,“牵牛织女遥相望”(魏·曹丕《燕歌行》),进而附会出一个“人神”相爱的神话故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牛郎织女”的故事即广为流传,被王母娘娘残忍分开的两个苦命人儿,每年只能在七月初七这天通过鹊桥相见一次。
在古代,婚恋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情。因交通、通讯等不发达,空间距离会成为阻碍恋爱男女相聚的巨大障碍,信息沟通不畅也是影响彼此情感交流的重要原因。“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唐·罗隐《七夕》)因此,处于异地的恋人期盼能有超越时空的沟通方式,以解彼此的相思之苦。哪怕是短暂的,纵使一年只有一次,也是幸福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秦观《鹊桥仙》)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想象出“鹊桥相会”这样浪漫的相见方式。
毕竟星河遥远,牛郎织女如何相会不得而知,因此民间在庆祝这一节日的时候,就逐渐增添了很多日常生活元素,包括拜织女、拜魁星、接露水、晒书、晒衣等,都是传统家庭生活的体现,包含着爱情、婚恋、生殖、家庭等多方面的元素,所以“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乞巧节”“女儿节”等。“七夕节”是先民的一种情感的寄托,是对美好爱情与生活的一种向往与追求。由于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逐渐流传演变成中国的传统节日,历朝历代多有文人墨客以诗词吟咏这一节日,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
美好爱情:人工智能时代的永恒主题
随着时代的进步,尤其是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与先民相比,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飞机、高铁、汽车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缩短了空间,使恋人之间的相聚不再困难;网络、电话等通讯工具又能够时时沟通交流,既能闻其声、又能见其影,使古代那种长久的思念之苦大大降低了,恋人们随时随地都能互相联系,互吐情愫,已经不再需要“鹊桥”这样虚幻的精神寄托了。
同时,年轻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房价、育儿成本越来越高,“内卷”冲淡了人们的恋爱欲望,“躺平”消耗了人们的生活激情,传统的婚恋观受到极大冲击。在古代,人际交流的不便让人与人之间的倾诉显得相当重要,尤其是恋人之间的情感沟通更是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而在当代,由于人工智能的发展、电子产品的普及,年轻人有了丰富多样的情感释放方式,手机、电脑成为他们最好的“精神伴侣”。与传统观念不同,现代年轻人对婚恋的看法更加开放和多元,恋爱、结婚、生育不再是生活的必须,也不是衡量幸福与否的唯一标准。社会开始尊重不同的爱情观和婚姻观,理解并接受每个人对幸福的不同追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婚族”“不育族”越来越多,“七夕节”这样的传统节日似乎影响力越来越低。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不论社会如何进步,科技如何发达,人机关系如何密切,人们对于美好爱情的追求却从未改变。人工智能不能取代爱情,社会的繁衍进步仍需爱情的铺垫。随着人们对太空的科学探索越来越深远,不会再有人相信牵牛星与织女星能够相遇在一起,但“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依旧闪烁着浪漫与温情的光芒。人们愿意把它流传下去,希望二人能够穿越数千年的时空隧道相聚。人们愿意在七月初七这天仰望星空,相信灿烂的星河能够织就爱情与生活的美好织锦。正所谓“相逢一醉是前缘”(宋·苏轼《鹊桥仙》),七夕已经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鹊桥已经成为了连接古今、沟通情感的桥梁,相会的不仅是牛郎和织女,更是大千世界无数心怀对美好爱情向往的人。“七夕节”就像是一个温柔的提醒,告诉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在这个纷扰的世界中,仍有一份纯粹而美好的情感值得我们去期待和珍惜。
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文化既需要传承,也需要发展。随着社会发展,“七夕节”中“乞巧”“晒书”等内容逐渐弱化,但恋人之间互诉情感、表达爱意的元素并未减损,反而更加浓厚。“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唐·白居易《长恨歌》),七夕节完全可以融入具有现代特征的节日元素,比如赠送鲜花等礼物、发送电子祝福等现代化的情感表达方式……只要内核是积极向上的,完全不必泥古。
七夕节同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一样,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符号,承载着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是对现代社会价值观的一种引领与塑造。借助“牛郎织女”的美好爱情故事,人们不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倾诉爱情、祈福、组织文化活动等,也促进了家庭和谐、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是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保护的一种有效举措。
我们建构具有独立价值体系的当代文化,必须基于对传统文化继承的基础上,决不能割裂历史独自发展。古今社会既有明显的时代区别,又有历史传承关系,总结与继承历史的人文传统,建构当代社会的主流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我们既要汲取西方文化的营养,又要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既要有更高层次的文化指引,又要充分吸收民间传统文化的内容,才能构建具有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中华优秀文化生态体系。(由兴波)
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