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周大新作品的“中原突破”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周大新作品的“中原突破”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4-08-14 18:24

  作者:芦花

  中国当代文学中,“乡村”一直是重要的创作资源和叙述对象。

  近日,著名导演谢飞的电影展在北京举行,期间由他执导的电影《香魂女》获得重映。该片于1993年上映,并于同年获得第43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一度登上华语电影的顶峰。影片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原著小说的深厚功底。电影改编自河南籍作家周大新在1990年发表的小说《香魂塘畔的香油坊》。如今30余年过去,重温这部作品,我们得以窥见周大新对传统乡村题材文学创作逻辑的突围。

周大新作品的“中原突破”

  所谓“中原突破”,其本质意义是要突破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原文学创作中出现的地域经验主义的局限性。在这之前,中国乡村题材的小说共性远远超越个性,从未表现出显著的地域分化。作家们通常是以宏观的视角,全面而综合地呈现社会、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复杂结构,揭示社会发展或历史进程的内在逻辑与趋势。这种创作模式与我国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目标密切相关,柳青的《创业史》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进入80年代后,乡村题材逐步转向对地域文化和特色的书写。这一转变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预示着政治意识形态完全支配文学的时代结束了,是文学创作的进步。

  80年代后的作家们呈现出群体性崛起的趋势,出现了如“京派”“海派”“东北作家群”“山药蛋派”等以地域为标识的文学派别。他们深度挖掘并细腻描绘“地方”风情,创作风格与地域特色紧密相连。当我们提到路遥,自然而然地就联想到黄土高原;而贾平凹的代表作《秦腔》《商州》,仅从书名便能窥见其故事深深扎根于陕西的广袤大地。在众多地域性作家群体的演变进程中,中原作家群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强势崛起,成为这一趋势下文学界的一个现象级事件。

  其中,以河南为代表的中原作家群有着极为显著的“村庄情结”和“权力情结”,前者源自该地区深厚的农耕文明和乡土文化,而后者则要追溯到河南历史上的城市功能。河南曾经长时期是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使得权力结构和政治斗争在河南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作家们常通过刻画权力的腐败和斗争,揭示社会的不公与人性的复杂。李佩甫的《羊的门》和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便是其中的代表。

  上世纪的中国,城市化水平较低,不同地区的农村往往具有浓厚的地域特征,上述“在地性”作品的大量涌现可以用农村内部分化的概念来解释。然而,如今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超60%。随着大量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人们的生活经验已不再是单纯的乡土经验,而代之为较为复杂的城乡混合型经验。同时,乡村不再仅仅是地理概念上的存在,传统意义上的城乡二元对立,也已经逐步演变为小城市、县城与发达城市群、一二线城市间的对立。三四线小城市取代了户籍意义上的乡村,相对性地拥有了“农村”的身份。在全球化语境和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地域文化的封闭性已经不可能再存在。

  周大新的小说则强调一种整体观,不仅通过个人经验展现个体或群体的具体生活情境,更关注这些乡村经验背后的社会群体构成、制度性因素和文化逻辑。他通过引入一种现代性的视角,将乡村叙事提升到一个更为宏观的社会维度。

  在作品的主题呈现上,周大新与沈从文有着相似的艺术追求,正如沈从文所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周大兴也极其关注对人性层面的刻画。同时,他的文字风格也保持着纯净和天真,小说总是洋溢着积极向上的气息,充斥着理想的光辉和明亮的色彩,展现的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和信念。这种对真善美的持续追求,使得其作品具有普世意义上的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

  在写作方式上,几乎所有河南籍作家都无法回避对“权力”和“关系”的深入描绘。对“关系”的叙述是一把有力的钥匙,它能够充分调动作家的灵感、思维和对生活的观察,使他们在创作此类情节时激情四溢,李佩甫和刘震云便是运用此类技巧的高手。然而,当我们冷静下来,从作品中抽离出来时,就会发现这些“关系”虽然揭示了民族文明内部的精神方式和心理状态,但由于作者的过分投入甚至迷恋,常常仅限于经验性描述,例如李佩甫在小说《上流人物》中刻板印象式地描述农村人的无奈与城市人的傲慢。他们缺乏真正的批判精神和独立的价值立场,从而阻碍了作家通向“彼岸”世界,使其始终停留在“此岸”。

  而对乡村经验的描述和作家的现代性思维并非截然对立,评论家质疑作家作品中的“恋土情节”并非是出于对题材高下的审判,更多考虑的是这种叙述模式或许会限制作品的思想深度和社会视野。过于专注村庄生活的描写会强化作家对传统权力结构和伦理道德的依赖,这种依赖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使作家在处理现代性问题时显得封闭和保守。这导致他们对农村社会的书写仍停留于文化领域的价值判断,忽略了更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更复杂的人性层面的内容,难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与典型的河南籍作家不同,在读周大新的作品时,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作者对这种“关系”的描写是克制的,与之相关的每一幕戏都控制在一定的篇幅内,事件交代完整后,很快便进入新的章节。他通过这种克制来完成对权力关系的解构,而解构的目的正是让读者感受到对权力的否定和批判,这就是从“此岸”跨越到“彼岸”的真正意义。这种写作方式,是作家对个人经验和群体性经验的超越。尽管作家仍然依靠童年的乡土记忆进行创作,但他为乡村经验找到了恰切的表达方式,使得乡土叙事告别了主观化和模式化的倾向。

  当我们将“整体的视角”这一上世纪的文学创作经验放置于当今社会来看,会发现其似乎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周大新的作品通过“整体视角”的复归完成了对中原叙事的突破。这并非对旧有模式的简单回归,而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文学叙事的一种重新审视与提升。(芦花)

  

  周大新作品的“中原突破”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从文学圈子到圈子文学:有机遇,亦有陷阱

  • 《解密》:这杯混合果汁够独特但不好喝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