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用新闻影像构建真实中国形象的创新路径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用新闻影像构建真实中国形象的创新路径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4-08-15 15:14

  作者:朱斌 李慧敏 

  随着数智时代的到来,从超高清、虚拟现实到生成式人工智能,媒介技术的嬗变影响着视听产业的发展,与“虚幻”技术兴盛相应,“真实中国”这一形象如何呈现,逐渐成为一个跨领域、跨媒介的重要议题。由新华通讯社与应急管理部联合出品、著名青年导演任杰执导的新闻纪录片《中国守夜人》,用鲜活的事件与典型的人物诠释中国应急救援行业工作者的真实经历,传递了忠于职守、无私无畏的应急救援精神。新闻影像在构建真实中国形象过程中具有独特优势,《中国守夜人》的成功为“新闻+影视”在新时代的复兴提供了多个维度的经验参考。

用新闻影像构建真实中国形象的创新路径

  新闻纪录片,又称新闻电影,是指一种记录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的电影类型,它通常以纪实的手法来呈现真实的人和事。在我国,新闻纪录片一直以来是大众传播与文献记录的重要载体。从早期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有关民生话题的《新闻简报》,到以《万象更新》《英雄战胜北大荒》《军垦战歌》等为代表反映社会主义生产建设的纪实影像作品,及至当下的《中国守夜人》系列,新闻影像始终以人民生活为原料,用典型化的人物故事呈示着中国大地广大百姓活跃的创造与日新月异的进步。而正如美国学者大卫·波德维尔所言,影像史研究首要探讨的是“电影媒介的使用怎样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以及形成了怎样的规范”,《中国守夜人》上线播出以来在全网的阅览量已超过2.5亿次,成为新闻纪录片的爆款之作,其创作方式体现出新媒介语境下有别于既往同题材作品的新追求。

  新闻纪录片的内容主体是“新闻”,镜头语言则是进行内容表达的重要工具。《中国守夜人》注重运用丰富的技法,从视听维度载入“新闻现场”。一方面,该片以灵活的场景调度,全景式追踪救灾现场的各种突发事件。例如,在展示地形复杂的救火现场时,有序呈现消防员们内攻、搜救、疏散的作战行动,细致入微又秩序井然;对于地震救援、森林消防、安全生产等事件,则运用与之相配合的航拍画面和监控画面等特殊镜头,以切实的视听语言还原行动的紧张感。另一方面,该片不仅尊重并展现事件的原貌,还赋予了镜头更多的情感浓度和视听张力,如片中逆光而行的剪影勾勒、天幕之下俯拍镜头所映照的生命渺小、倾斜废墟与站立之人的画面对比,均让真实中国的形象不只停留于画面的“决定性瞬间”,而以动态、绵展的影像赋予更多感人的情感力量。

  在媒介与人万物互联的当下,新闻影像更偏好用“小而美”展示“大时代”的记叙方式。在《中国守夜人》中,导演通过控制时长与节奏加大内容的信息量,在散点化、碎片化的画面嵌合中体现浓缩的力量。如《生命之光》一集中,在展现我国地震救援的训练工作过程中,将海地地震、尼泊尔地震等画面信息剪辑穿插其中,将救援压力转化为叙事张力,大大增加故事的紧凑感与可看性,丰富影片的内容含量和新闻价值。同时,该片贴合移动化、社交化的媒介传播需求,以个体化、过程化的记录凝练出简短的叙事篇幅,在“以碎代整”的线索串联中,不仅实现叙事内容的增殖,也让每一集独立成章的典型场景,共同构建起一个完整而生动的“守夜人”全景。

  如果说新闻报道重在“说事”和“说理”,那么新闻纪录片则在构建真实的同时强调情感和氛围。《中国守夜人》既借用真实新闻事件勾勒出应急管理体系的全景全貌,也通过“以人系事”的记述手法,构成了“说事”与“塑人”相统一的叙事表达。在分集《壮志凌云》中,久经考验的航空救援人员在提到战友遇难时几度哽咽和泪目;《幕后英雄》中,精彩绝伦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其背后是一个个舍小家为大家的感人故事。作品通过亲历者的经验自述构成事件回溯的真实素材,在应急救援行业的人物群像刻画中融入日常的感动,塑造出在担当与抉择中闪耀着理想主义光辉的鲜活个体。

  《中国守夜人》的成功经验启示着当下的影像创作者既需要瞄准现实世界真实发生的社会事件,更要具备提炼与抓取其中感人瞬间和生动故事的能力。融媒技术赋能与加持之下,新闻纪录片的表达方式和传播途径不仅应契合受众信息化、社交化的接受惯习,也应在其文献性与观赏性的基础上,通过传播国家形象而增强文化交流的属性,使镜头最大程度地激发与大众共鸣的精神能量、思想力量和生命考量,进一步提升新闻影像的当代价值。 

  (作者朱斌、李慧敏,分别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助理研究员、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本文系2023年度北京市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文化传承发展背景下中国网络剧评论话语体系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白蛇:浮生》:经典传说如何绽放新活力

  • 《孤舟》:战争年代的人性挣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