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孤舟》:战争年代的人性挣扎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孤舟》:战争年代的人性挣扎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4-09-10 14:22

  作者:周思明

  谍战题材是国产电视剧中一个特殊类型,《潜伏》《悬崖》《风筝》等高品质作品以精巧的构思、缜密的逻辑、精彩的剧情和鲜活的人物,被观众视为国产谍战剧中的精品。近年来,国产谍战剧产量降低,质量下滑,好作品更是凤毛麟角。尽管如此,国产谍战剧始终没有停下探索的步伐。近期,谍战剧《孤舟》以生动的人物塑造、紧张的故事营造、张弛有度的格局把控,给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审美感受。

《孤舟》:战争年代的人性挣扎

《孤舟》剧照

  《孤舟》将时空背景放置在抗日战争汪伪时期的苏州,成功塑造了为民族解放事业战斗在隐蔽战线的无名英雄顾易中(曾舜晞饰)。顾易中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成回国,战争爆发后他和女友肖若彤(王玉雯饰)一同加入中共地下组织。一次营救行动失败后,苏州地下组织联络点悉数暴露。顾易中因日伪故意栽赃陷害,被误认为是党内叛徒。在无法自证清白的情况下,他主动潜入日伪阵营,几经周折成为苏州特工站中的一名卧底。他不仅要面对公开的外部敌人,还要面对我方人员的怀疑和缉捕,剧情因此变得更加紧张。顾易中顶着巨大压力,与苏州汪伪特工站站长周知非(张颂文饰)周旋斗智,决心找出党内真正的叛徒“八号细胞”,并将其除掉。从最初为了自证清白,到为民族大义而战;从只有学术背景的对敌斗争“门外汉”,成长为在复杂政治斗争中游刃有余的“养成式”红色特工,顾易中的个人成长史,呈现了抗战背景下一个有信仰、有担当的红色青年的心路历程。

  特工站站长周知非的一生充满了复杂变数。他早年是上海沪西地区共青团一名重要负责人,1933年被捕后选择了背叛,取得了中统的信任,被任命为苏州特工站站长,随后他又转向了军统。周知非是动荡年代“适者生存”哲学的鲜活例证,频繁变节使他成为一个“三姓家奴”,游走于中统、汪伪及军统之间,将特务职业视作生存手段而放弃了精神追求。周知非与区昕萍(张瑶饰),于公是曾经并肩战斗的战友,于私是差点步入婚姻殿堂的恋人。可是当区昕萍被日本人抓住即将枪决时,周知非为了撇清自己与她的关系,在刑场连开数枪将她打死。这不仅表明了隐密战线的残酷和凶险,也反映出周知非这一人物的杀伐果断、心狠手辣。

  除了主角顾易中与周知非的角力外,配角的刻画也为整部剧增加了不少看点。张海沫(陈都灵饰)表面是一位弹词先生,背后隐藏着更深的身份——一名参与抗日救国秘密工作的巾帼英雄。她不仅拥有较深的艺术造诣,同时也怀抱着坚定的政治信仰。她是顾易中的未婚妻,实则是被军统控制的人。她冷峻优雅,眼神冰冷,表情多变。平常看着是个弱女子,一旦恢复特工身份便眼神犀利,判若两人。区昕萍是军统高级别特工,对外号称军统第一女杀手,同时也是周知非的初恋。两人既有斩不断的旧情,又在剑拔弩张的环境中各有算计,搞得周知非的太太纪玉卿一头雾水、纠结不已。张静静将纪玉卿这一贪慕金钱的女人演绎得有声有色,令人过目不忘。周一围扮演的李先生,是周知非的上级,一出场就有股子狠毒的劲头。张丰毅扮演的顾易中之父顾希形,是一个敢跟国民党叫板,誓死抗日,把生死置之度外的硬汉。他执拗刚强,任凭日本人各种威逼利诱,始终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原则。这些配角活灵活现、有血有肉,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剧情设计上,《孤舟》为了展现复杂多变的人物关系,设置了各种扣人心弦的悬念。全剧主要故事围绕顾易中与周知非的双雄对决展开,而另一个作为贯穿线索的关键人物是代号“八号细胞”的黑八。剧中,作为隐藏极深的叛徒,黑八身份的揭秘,不仅加深了剧情的悬疑色彩,也抓住了该剧的叙事节奏。剧集的微妙玄机就在于,围绕叛徒“八号细胞”设置了多个嫌疑人,每个角色都有成为叛徒的可能,直到最后一刻才水落石出。《孤舟》摒弃了谍战剧中司空见惯的以一位主角为中心的叙事模式,采用了成长式的孤胆英雄顾易中与诡计多端的老牌特务周知非双雄对决的故事模式,通过顾、周之间的纠葛和矛盾关系,挖掘出诸多人物的内心情感和复杂人性。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创作若是抽离生活,必定捉襟见肘,唯有老老实实向生活、向历史求索灵感资源,方能在创作中左右逢源,获得成功。《孤舟》在创作过程中,参考了大量历史资料,在此基础上加以合理想象和艺术整合,从而夯实了人物和故事的质感。《孤舟》省去了传统谍战剧中人物登场、亮相等环节,开门见山地迅速带出所有角色。这种叙事节奏和方式,在既往的国产谍战剧中较为罕见,这大大提升了观众的观剧体验。

  鲁迅曾说:“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地方色彩包括地理环境、动植物产、人文特点、风俗习惯、生产手段、生活方式、人情世故、方言俗语等,这些元素在构成作品的民族特色上,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孤舟》的影像风格,凸显了苏州地域的文化色彩。剧中,苏州街巷、园林、昆曲、评弹、苏绣、小吃等地域文化元素时有呈现。这些苏州地缘文化元素的嵌入,为这部富于张力的谍战剧平添了一种异质元素,形成了一种张弛有度的美学韵致。当然,虽然因经验不足,个别年轻演员略显青涩,但复杂的人物塑造、紧张刺激的剧情设置、对人性的思考等,都让《孤舟》成为谍战题材的一次有益探索。

  (作者周思明系深圳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

 

  《孤舟》:战争年代的人性挣扎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许进安:写在《百年巨匠·冯友兰》播出之际

  • 音乐剧《大钊先生》:现代审美下的英雄塑造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