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电影《只此青绿》:无名无款者,惟器能言之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电影《只此青绿》:无名无款者,惟器能言之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4-10-17 09:39

  作者:张银蓉、张凡

  入画青绿之色,动容青绿之情。万古长存的山川大地,总有人有意追寻历史的旧迹。在青绿笔墨的旧迹中,后来人发现此心千百年长存,此器千古如新。文化之景,在于其时社会生态之纷繁;文化之精,在于其人心意之恳切,技艺之精湛;文化之静,在于其器蕴藉了数千年以来中华民族劳动人民挖掘并蕴藏其间的深厚内蕴。电影《只此青绿》脱胎于同名舞剧,由舞台原班编、导、演阵容与电影人合作创作,讲述了故宫博物院于2017年短暂展出《千里江山图》前夕,一位文物研究员苦心钻研之际,跨越数百余年,体验少年画家历经万千终留名作传世的故事。从舞台到银幕,电影《只此青绿》以更沉浸的视角、更丰富的想象,展现了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背后的宋风雅韵与传统文化之美。在数字媒体信息技术日臻成熟的当下,借助信息媒介实现跨时空对话,也在新时代培育更为丰富的文化沃土,激发优秀传统文化在时代流转中生成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困惑在当下有了新的时代答复。望着同一轮月的古今人,品评蕴藉在古物间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

电影《只此青绿》:无名无款者,惟器能言之

电影《只此青绿》海报

  青绿是传统美学意趣,《说文解字》称之为“东方之色也”,锻造出许多熠熠生辉的经典艺术作品。青绿被古时的文人墨客赋予极丰富的文化内涵,经匠人的切、磋、琢、磨,而后乃成器。我们流连于青绿,却不止于青绿。细微处见青绿,更窥见青绿背后庞大且恢宏的传统文化图景。艺术之美在其色、形、音、韵中。由舞剧改编而成的《只此青绿》保留了舞剧原初的形式美,以舞传神,以神塑情,以情动容。影片虽无声却有言,舞者在各场景中起舞,刚与柔在满目青绿间毫不冲突,恰又是这力之美点缀在青绿山水间,也让这流动的青绿之美常驻在民族一脉的青山绿水中。

  诗人华兹沃斯说:“一朵微小的花对于我可以唤起不能用眼泪表达出的那样深的思想。”体悟这样深度的美已是不易,将这样的感悟如实地反映、放射、表达出来,更是不易。“希孟年十八”,遇访各类匠人,画就长长画卷;体验百态现象,书写长长历史。一部《只此青绿》,在舞剧的基础上,将山水的静与青绿的舞相结合,呈现出写意山水间的青绿遐想,也将这一片青绿山水如何画就讲述给时人听解。此时,意与情在影像艺术与舞台艺术相互交错间得以交融,完成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学追求,更让《千里江山图》的形式美与意境美借助不同情境下的舞蹈美和音乐美直抵人心。

  无名无款者,其形在人。影片并未将讲述重心全数系于作画人的身上,而是经问篆、初见、唱丝、听雨、寻石、习笔、青绿、淬墨、苦思、入画,道出《千里江山图》背后的诸多人群。制笔人、篆刻人、织绢人、磨石人、制墨人……通过描摹绘画过程中的众生相,不仅呈现了《千里江山图》成就之繁杂和艰困,也体现出时代巨幅下劳动人民的匠人之心。惟器能言之,其意在景。画幅本无声,于某地静静地驻足观察,是这部电影的特殊呈现方式,使得画作某一处、某几处,被放大、被续写。流动起来的《千里江山图》,讲述了少年人见众生、悟百态、立画作的漫长历程,也更加凸显出“专在心内搜寻是达不到美的踪迹的。美的踪迹要到自然、人生、社会的具体形象中去找。”

  “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作为由舞剧改编而成的影像作品,《只此青绿》践行了这一理念,在语言艺术和剧情呈现方面颠覆了以往作品的惯用手法。恰是这种表现手法,或许在某种层面开辟了新时代文化自信视域下影视创作的另一路径,“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影片介绍了《千里江山图》的作者——画家王希孟的生平。当时空穿梭,画面来到了故宫展厅,展卷人与希孟对面而视,相互行礼的情境,在某一程度上达成了影片的目的:古人以器传于世,后成为山川大地之创化经典。为那九百多年前的少年人带去慰藉,也为这世世代代中留物于世、其名未详的匠人们,致以跨越时空与青绿山水的敬意。

  (作者张银蓉系喀什大学人文学院教师;张凡系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教授、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博士生导师)

 

  电影《只此青绿》:无名无款者,惟器能言之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黄梅戏《黎明之帆》:以戏为舟,载革命与人情

  • 2024微短剧:新时代呼唤新内涵,新变化折射新要求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