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以现实主义艺术精神描摹人间百态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以现实主义艺术精神描摹人间百态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4-10-29 10:01

  作者:熊传麒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电影将镜头对准社会现实,无论是《消失的她》《我本是高山》《孤注一掷》《八角笼中》,还是《三大队》《第八个嫌疑人》《出走的决心》,纷纷将焦点放置在对现实的关照上。这类影片或提炼现实素材,或对真实事件进行改编,这种自觉趋近现实的创作方式俨然成为了当下中国电影创作的趋势之一。

以现实主义艺术精神描摹人间百态

《野孩子》海报

  电影《野孩子》将镜头对准“流浪兄弟”这一真实事件,书写着“流浪者”马亮和“留守儿童”轩轩彼此的守护与救赎。故事从轩轩误闯马亮的借居地开始,二人由相遇相伴再到相离,整个故事发生的空间场所由“荒楼”转换到“游乐场”。“荒楼”的寓意不言自明,曾有人居住又被人荒弃,就像借居其中却始终奔走于城市边缘的马亮。马亮游弋在不同城市之间,被家人抛弃,内心无所寄托,直到他遇见了轩轩。“游乐场”是儿童的乐园,虽然是荒废的,但与“荒楼”不同的是,这里有葱郁的树木。与其说“树木”的生机与清冷的“荒楼”形成对比,不如说野蛮生长的植物与两位无人关照的“野小孩”形成呼应。两位“野孩子”的“野”也是不同的,相较于奔赴在生命的荒野、不知何以为家的马亮,轩轩至少是有家的。他的“野”是因为他未接受教育,始终保持着未经世事的纯粹,宛如废弃游乐园中被都市所遗忘的树木。导演殷若昕延续了其在电影《我的姐姐》中对细节的精准把控,借由某些不起眼的“细节”来展现情感流动。如果说,轩轩遗落在“荒楼”的“雪花膏”表达了他对于离家母亲的思念,那么“游乐场”墙壁上隐约出现的“身高线”“乘法表”等则是“哥哥”马亮对轩轩的爱护。导演在处理这两组镜头时,并未以特写的形式呈现在银幕之上,而是将它们作为镜头中的某个元素,以小占比的形式放置在整个画幅之中,十分克制地书写着人物的情感。如导演所言,在《野孩子》这部影片中,她希望“跟着人物走,跟着情感变化走”,以孩子之眼去窥见“困境儿童”抱团取暖背后的真实情感需求。

  这种充满人道主义的关注,实际上正源于现实主义的创作脉络。“自从表现主义这一异端邪术终归匿迹,尤其是从有声电影问世以来,可以说,电影一直向现实主义趋近。”安德烈·巴赞在《电影现实主义和解放时期的意大利流派》一文中这样说道。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流派的登场为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提供了借鉴价值,它以前所未有的姿态革新着电影美学,诚如巴赞所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首先应该是人道主义的。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将边缘化的人物与处境返归银幕中央,其中最具典型性的作品便是维托里奥·德·西卡导演的《偷自行车的人》。在电影《偷自行车的人》中,失业的父亲好不容易得到一份工作(工作条件是他必须有自行车才能工作),却发现刚赎回的自行车被人偷走了。为了能够继续工作,寻车无果的他最终骑上了别人的自行车……在《野孩子》中也有类似的情节。主人公迫于生活的无奈,不得不偷窃,最终被发现。不同的是,维托里奥·德·西卡在处理《偷自行车的人》时保持着情节的松散,以近乎偶然的情节串联画面,如在寻车路上下起的瓢泼大雨、路过的学生等,这些情节似乎与故事线毫无关系,甚至没有完整的因果逻辑。但是,影片始终忠于事实的完整,保持着事件的透明性,故事、演员、场面调度都在消失,将阐明影片主旨的权力交付给不同的观众。

以现实主义艺术精神描摹人间百态

《偷自行车的人》海报

  从商业片的角度来看,《偷自行车的人》是背离戏剧性的,一些所谓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反而在戏剧性营造上要高明得多。事实上,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创作的矛盾也在于此,一方面,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魅力”在于揭示现实面貌,通过银幕中的现实呈现提醒观众反观自身周遭的现实问题,以客观真实引发观众的思考。另一方面,导演往往会以某个特定主题为侧重点去筛选现实题材中所隐含的不同现象,凸显某些戏剧性因素,以影片主题凌驾于现实之上,从而左右观众自身的判断,迎合商业性的号召。但不可否认的是,忠于现象的完整,将主题隐匿于客观现实之后,才是现实题材电影的魅力所在。

  现如今,在国产现实题材电影的创作中,这种“魅力”似乎正在消失。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一方面是导演采用过于主观化的视角讲述客观事件,为满足故事叙述的精细化、叙事逻辑的缜密性,往往会剔除事件中的偶然性元素,以跌宕的戏剧性事件来丰富影片的观赏性。但实际上,这样的处理通常无法呈现客观事件原貌,还容易背离事件的本质,成为一部靠主观臆想的作品。另一方面,部分现实题材电影盲目遵循好莱坞类型片逻辑,以充满喜剧意味的桥段、极具视觉张力的创作技法,追求大手笔、大制作,表面以“现实”为口号,背后是对流量与票房的追逐。

  当进行某一题材的影视创作时,如果将戏剧性优先于客观性,那么作品很容易落入爆米花电影的窠臼。当下现实题材电影也面对同样的问题:如何平衡事件的客观性与影片的观赏性?我们不妨先把握客观事件的本质。对此,巴赞似乎看得更远一点,他指出:“不改变人和事的原貌,迫使人们自己动脑筋做判断,难道这不正是艺术中现实主义的确切定义吗?”

  (作者熊传麒系武汉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

 

  以现实主义艺术精神描摹人间百态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熊传麒:以现实主义艺术精神描摹人间百态

  • 《浴火之路》:打拐题材如何摆脱悲情叙事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