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张经武 程熠卓
电影《浴火之路》讲述了三位失孤父母结伴踏上寻子复仇之路,与人贩子上演凶险反杀的故事。影片以打拐议题作为叙事支点,联结着寻亲与寻仇交织的双重母题,通过公路片与西部片的类型融合营造了奇观化场景,刻画了兼具共性与个性的典型人物。三个角色的心灵挣扎与创痛折射出失孤父母群体独特的生存境况,意识流式的影像凸显了他们记忆深处深切的失子之痛,在诉诸奇观化叙事的过程中赋予影片以寓言色彩。漫漫寻子之路,人物独特的心灵体验与跌宕起伏的奇观化叙事互相生发。影片不仅是打拐题材电影的一次大胆创新,也因其现实底色引发了观众的共情共鸣。
《浴火之路》海报
复调母题的奇观化表达
影片以“寻找”母题作为叙事推进的原动力,并将充满对立意味的寻亲与寻仇进行双线交织,充满叙事张力。三位主人公都背负沉重的过往,各自的寻觅求索之旅又互相纠缠,互相疗愈,这种多线纠缠共进式的叙事塑造了本片母题的复调性格。同时,影片打破了现实题材电影追求生活细节的传统,故意拉开了与现实和时代的距离,将公路片、西部片、动作片的奇观化元素进行了有机融合,让打拐叙事充满想象力和吸引力。
寻亲和寻仇双线互动于各自的戏剧性结构之中,寻亲呼应着打拐议题,是为“主题”;寻仇构成影片生命主题的“反题”。两者将对人性善恶的思考与朴素情感的抒发编织进影片的叙事进程。影片从寻找开始,又以寻找结束,主题与反题轮流再现,其所负载的意义价值也遵循着复调逻辑,不断延宕。
影片中各个情节的巧合与反转服务于奇观化叙事调性的建构,使得观众在紧张刺激的观影过程中达成与人物的共情。公路崎岖,驿站神秘,荒漠苍茫,峡谷幽长,街区拥挤,建筑混杂,房间邋遢……奇观场景在这场不确定的旅程中一一显现。该片影像前景与背景经常被有意剥离,将故事与时代拉开距离,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模糊灰暗又狂野无比的基调。整体而言,正如影片最开始的赵崔二人追逐杂耍的段落,影片颇具黑色幽默意味。在含混、灰色、狂野的奇观影像中,一种混沌的秩序和荒诞的逻辑得以表达。
类型融合下的爽感叙事
影片以公路片、西部片、悬疑片、动作片等多类型融合的方式展开,建构起迥异于传统打拐题材影像的超现实主义影像风格。奇观化场景和表情特写密集呈现,人性的光辉在寻找的进程中慢慢回归,爽感逻辑裹挟着群体伤痛不断地刺激着观众的神经。
影片中关于县城景观的描写呈现出多维度的复杂画面。兰城、义城、昆城,地区的真实名字虽被隐去,但影像呈现的文化地理空间特征却让人产生了具体的、真实的遐想。这种隐藏与指涉的背后承载着沉重的、惨痛的个体经验及创伤——一些发生过人口拐卖案件的地区,在人们的共同情感记忆下,真实地渗透到了电影所塑造的故事世界之中。
影片中由失孤父母组成的互助会前往边疆省份寻亲宣传的情节是本片类型融合的最佳注脚。“到边疆去”,这是公路片和西部片常有的文化意指和叙事触点。通过这一设定,影片巧妙地将叙事与人物建置于一套复合的类型叙事话语中,同时为文化地理空间景观建构提供了附着点。片中插曲式的段落不仅具有轶事性,还是工具性的情节推动手段。如最后一幕崔大路与赵子山二人合计将李红樱嫁给反派老金儿子一段,亦是对西部片类型正邪二元对立的破坏反叛,也含混地展现出现实的复杂性,以更强的吸引力呈现出一种叙事快感。
影像文本的寓言式升华
该片影像文本的寓言色彩构成另一种戏剧张力。影片的结尾部分,各个角色各安其位,各得其所,新的故事轮回开启。颇具快意情仇的复仇爽文逻辑提供了想象性的疗愈慰藉,为故事本身赋予了一层寓言色彩。这种寓言色彩是观影结束,观众从想象性的疗愈慰藉中抽离,回归日常生活后所认定的结果。这一寓言色彩不仅是赋予电影文本以浪漫叙事的支点,更是对影片中的想象性场域的升华。
影片中,导演在多处强调了寓言性的文本的具体指涉。这些情节将民间故事性质的叙事经验带入影像文本中,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失孤父母寻子的生命隐喻,另一类是关于复仇者寻仇的因果报应隐喻。两类寓言正好呼应了拯救与毁灭的“元故事”,统一于抑恶扬善的基本伦理。
在这一关于寻找与救赎的故事中,导演并未遵循全然合乎真实逻辑的故事走向,而是由一系列巧合与骤转来结构故事,使得故事在这种命定性之下被赋予寓言色彩,成为一种与现实有一定间离感的影像文本。这种预设为观众提供了一层心理保障,作为想象性的出口完成对公共话语的指涉和对自身的心灵慰藉。
影片的奇观化叙事所体现的故事世界显现出戏剧性的现实观照,是一种具有想象性的理想化的表达。相对于同题材影片如《亲爱的》(2014)、《失孤》(2015)等作品而言,《浴火之路》的奇观化叙事赋予打拐寻亲这一题材更强的话题性,给现实题材电影披上了浪漫主义的外衣,为本已类型化的表达开辟了独特的、温情的视角。
(作者张经武为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程熠卓为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科研助理)
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