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田香凝 熊鹏辉
近两年,微短剧正在走进更多人的视野。据《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4)》统计,经常观看微短剧的用户占比达39.9%,曾为微短剧内容付费的用户占比达31.9%。微短剧有着快节奏、强情节、高密度、多反转的叙事特点,符合当前受众的视听偏好和观赏期待,被不少网民称为日常生活中的“电子榨菜”和“解压神器”。随着微短剧市场规模的扩大,主流媒体、视听平台、头部影视公司等也相继试水“短剧+”,试图激发出更多的化学反应。
日前上新的综艺《开播!短剧季》就做出了“短剧+综艺”联动的尝试。节目在延续竞演类真人秀模式的同时,将焦点放在了快速崛起的微短剧行业上,进行短剧IP的选角试镜、舞台竞演、内容试拍。然而,节目的收视结果并不如意,相关的表演片段与点评片段在短视频平台上没有激起太大水花,口碑和观众缘都没有达到预期热度。
演技类综艺为何越来越留不住观众
从《演员的诞生》《演员请就位》,到《无限超越班》,再到最新的《开播!短剧季》,演技类综艺在层出不穷的同时,似乎也愈显发展乏力。
回顾当年开辟的综艺新赛道,演技类综艺召集了一大批年龄不一、背景迥异的演员,让他们拥有展示自己演技的机会和舞台。年轻演员技惊四座,长期被埋没的演员重见天日,甚至在紧张刺激的竞演过程中,一些演员在导师的调教下贡献出了多个“演技炸裂”的瞬间,也让观众在观演过程中重塑对于好演员和好演技的认知。
然而,随着演技类综艺的增多,一些节目渐渐偏离了“演技训练”“演员养成”的初衷,对于“演技”的标准日益模糊。在《开播!短剧季》中,嘉宾导师对于短剧拍摄几乎都无实战经验,没有清晰地提炼出长剧、短剧各自的独特之处,也缺乏对于演技标准的基本认识,只能按照主观感受来表达对于表演的看法,因此很难给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此外,节目们对于演员的角色分配往往不是按照演技评价的高低,而要参考他们的市场关注度和流量热度,流量高的演员自然会获得更多演出机会,这样的安排也直接影响了表演的纯粹性和专业性。
另一方面,节目内容流程逐渐套路化。尽管出现了带班、艺训等新形式,也尝试了情景喜剧或微短剧等垂类领域,但演技类综艺还是无法突破“秀”的局限。这样的节目大都有着类似的设定:演员们在导师的指导下突破自我,最后圆满地完成一系列任务。诚然,这样的安排符合娱乐综艺的叙事规律,但不断重复也会让观众感到审美疲劳。尤其是近年来演技类综艺的重心渐渐偏航到卖惨、互怼、冲突、洗白、立人设等流量话题,有些节目更像是在真人秀中穿插进了几段表演,时不时地跳切几个有综艺感的镜头,致使节目的专业性很大程度让渡于话题性。
演技类综艺该往何处走
如果追溯演技类综艺的根源价值,那应当是打磨匠心演技、孵化优质作品、持续输送人才,从而真正实现对于影视行业的“造血”。然而,纵观近些年的演技类综艺,真正能从节目中突围、跃入大众视野的演员越来越少,有演技的演员没有得到足够多的关注,出圈的表演更是少之又少。这种现象也使得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演技类综艺未来的出路。
首先,要校准演技的坐标。电影、电视剧、话剧、喜剧、微短剧的演员,在表演方式、表演节奏和观众互动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电影讲究细节刻画,电视剧强调生活和日常,话剧倾向于夸张和外放,喜剧追求爆梗效果,微短剧则重人设、重节奏和重反转,这些差异决定了作品的故事背景、场景搭建、氛围处理、人物对话、肢体语言和情感表现。因此,演技类综艺在策划之初,就应明确内容的呈现形式以及评判维度,让评委和观众能在同一语境下揣摩、讨论和呈现“演技”。
其次,要提升演绎的品质。演技类综艺可以选择跨界不同赛道,《开播!短剧季》就是一次针对“下沉”市场的探索,但在形式创新的过程中,节目也要打造精品力作、匡扶价值导向、承担社会责任。微短剧常常被诟病创作刻板、题材同质、制作粗糙、媚俗低俗,面对这些问题,更需要演技类综艺精心选取IP、深耕现实生活、开发文化资源,用紧凑而富有张力的手法讲述更丰满、更多样的故事。只有不断提升作品的价值与品质,演技类综艺才能唤起情感、传递思想、引导行业。
最后,要展示演员的弧光。在演技类综艺中,演员的存在不应仅仅是个“噱头”。如何充分调动他们的职业敬畏感和使命感,让跨行演员、科班新人都有平等展现的机会,并为好角色、好作品努力拼搏,这是此类节目应当继续思考的问题。只有如此,观众才能真正看到演员的成长,并且真诚地为其“演技”而鼓掌。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
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