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写在《百年巨匠·冯友兰》播出之际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写在《百年巨匠·冯友兰》播出之际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4-11-20 18:34

  作者:许进安

  2024年11月20日,大型系列纪录片《百年巨匠·冯友兰》上下集,在全国14家卫视频道,12家地方频道,以及“学习强国”平台、人民网、爱奇艺、优酷、腾讯、搜狐等九家新媒体陆续推出。本片为12月4日冯友兰先生诞辰129年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百年巨匠》由中国文联、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艺术基金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是关于二十世纪画坛巨匠、艺苑大师、文坛泰斗的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该片分为美术篇、书法篇、京剧篇、话剧篇、音乐篇、文学篇、教育篇、国学篇等,百人百集,这是一部前所未有的大制作。写在《百年巨匠·冯友兰》播出之际

写在《百年巨匠·冯友兰》播出之际

  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是公认的国学大师,也是国学篇的首选人物。与文艺界的大师巨匠相比,哲学家探讨的是更深奥的学问。冯先生的哲学思想深邃难懂,哲学概念又十分抽象,不太好用电视手法表现,片子拍起来有一定难度。

  2023年11月中旬寒冷的一天,我到《百年巨匠》剧组,跟国学篇总导演李黎老师进行沟通交流。李老师是中国纪录片界的大咖,执导过《辛亥革命》《孙中山》等多部纪录片,获得过多种大奖。

  据李老师介绍,在《百年巨匠》第二季数十个选题中,他还负责拍摄剧作家夏衍和画家吴昌硕两个人物。

写在《百年巨匠·冯友兰》播出之际

河南唐河 冯友兰纪念馆

  因为我关注冯先生将近二十年,采访过清华、北大、香港、台湾近三十位专家学者,对冯先生的学问有一些了解,最后商定由我来撰写第一稿,也就是文学稿。

  撰稿的第一步是确定本片的主题。在此之前,冯先生的纪录片拍过三次,最早一次是2005年,由上海卫视制作的“大师系列”中《冯友兰重写中国哲学史》一集,再就是2016年我拍摄的《先生 冯友兰》,还有2023年河南大学拍摄的《寻找冯友兰》。同一个人物,怎样避免重复,拍出新意?这需要创作者找到一个新角度。

写在《百年巨匠·冯友兰》播出之际

纪录片《寻找冯友兰》拍摄花絮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旧邦新命”就是继往开来,这四个字是冯友兰先生最早概括出来的。“旧邦新命”不仅是冯先生一生的学术动力,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特征,与现实也有一定的契合度。于是,《百年巨匠·冯友兰》的主题就围绕“旧邦新命”一步步展开。

  中国哲学历来都有浓厚的现实色彩和忧患意识。冯先生的学问也从来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苦难的中华民族寻找脱困之路。所以,想要讲清楚冯先生的哲学思想,一定要把冯先生放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去审视,放在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大背景下,才能看清其真正的价值。

写在《百年巨匠·冯友兰》播出之际

纪录片《先生 冯友兰》拍摄花絮

  冯先生说过,平静的河流只有遇到石块才能激起浪花。《中国哲学史》上下两册诞生在九一八事变前后,以及“已经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的华北危机时期。《贞元六书》的第一册《新理学》写于南渡路上,最后一册《新知言》诞生于北归途中。在濒临亡国灭种之际,冯先生以这样的方式参与民族复兴的大业中去,《百年巨匠·冯友兰》表达的就是这样一个观点。

  冯先生究竟属于哪一学派?宗璞先生曾跟我谈到,冯先生既不属于新儒家、也不属于新道家,而是融合中西,自成一派,或许可以用“现代化派”来称呼。又说,所谓中国式现代化,其实冯先生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就论述清楚了。

  由此想到,张载创立了“关学”、二程创立了“洛学”,冯先生融合儒释道、柏拉图、唯物史观、康德、黑格尔、斯宾诺莎等学说,创立了“冯学”。期待未来“冯学”能够作为学派阐释确定下来,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留下时代印记。

  《百年巨匠》第二季国学篇,播出了冯友兰、季羡林、钱钟书三个人物。可能很少有人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

写在《百年巨匠·冯友兰》播出之际

  1935年,作为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的冯友兰游历欧洲期间,代表清华与德国签订了一份交换留学生的协定。当年9月,清华选派两名学生去德国留学,一个是季羡林,一个是乔冠华。季羡林到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乔冠华到图宾根大学学习哲学。这是冯友兰先生代表清华大学做的一件好事,为此,季羡林终身感谢冯先生。

  钱钟书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就受到文学院院长冯友兰的赏识。1938年,28岁的钱钟书从牛津大学毕业。在冯先生的极力推荐下,他被破格聘为教授,这在西南联大没有先例。

  我在文学稿的最后写道:三松堂这座院落和这棵松树,共同经历了风起云涌的二十世纪,也见证了冯友兰先生最后四十年大起大落的生命历程。当今,中国现代化进入新的世纪,百年松树依然郁郁葱葱,象征着冯友兰先生不朽的学术生命。

写在《百年巨匠·冯友兰》播出之际

  如今,冯友兰故居成为燕南园的打卡地。或许人们未必能说清楚冯友兰先生的哲学思想,但冯友兰先生“旧邦新命”的家国情怀、强烈的民族文化自信、“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治学精神,永远令人感叹、敬仰。

  大型纪录片撰稿,一般先由对题材或人物比较了解的专家,就主题、框架、主要内容写出一个文学稿,编导以此为蓝本,在采访、拍摄过程中加上自己的理解,对文学稿进行取舍、修正或放大细节,最终形成观众看到的解说词。

  全片结尾,冯先生“旧邦新命”的使命终于完成。为了突出主题与现实的关联,拉近人们对冯先生学问的距离,我用冯先生自己的话作为结语:

  “将来中国的现代化成功,它将成为世界上最古、又是最新的国家。新旧相续,源远流长,使古老的中华民族文化放出新的光彩。现在我更觉得这个愿望并不是一种空想、幻想,而是一定要实现,而且一定能实现的。”

  《百年巨匠》的片尾曲,由莫言作词、印青作曲、雷佳演唱,仿佛是冯友兰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歌词唱道:见证了山河巨变、岁月沧桑,历经了奋斗、探索、踌躇、彷徨。看历史潮流浩浩荡荡,看人生路曲折漫长。大美无言,大爱无疆。

  (作者系央视纪录片《先生 冯友兰》导演,《百年巨匠·冯友兰》撰稿)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风中的火焰》:悬疑漩涡中的人性洞察

  • 马恩扉页:《小小的我》,渴求一片大大的天地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