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电影与微短剧:如何走出此消彼长的发展迷局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电影与微短剧:如何走出此消彼长的发展迷局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4-11-22 11:42

  作者:孔德淇

  在经历了去年的红火后,中国电影市场开始遇冷。公开数据显示,截至10月31日,2024年国内电影市场累计票房383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暑期档、国庆档分别下滑44%和23%。

  与此同时,微短剧爆火,日渐成为大众新宠。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日前发布的《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指出,预计2024年国内微短剧市场规模将超过500亿元,并预计内地电影全年总票房收入为470亿元。这也意味着,微短剧的市场规模将有望首次超过电影票房。

  仅从营收来看,微短剧非但不“微”,已经能与电影一较高下。电影市场为何出现疲态?如何看待电影与微短剧的此消彼长?

  一

  市场变化的背后,反映出观众娱乐消费习惯的转变。随着抖音、快手等移动平台崛起,移动互联网流量格局正经历一场颠覆性洗牌,微短剧以“快餐式”的内容吸引了用户的注意力。这种即时反馈如同编织了一张紧密的网,牢牢地抓住了用户,使得他们逐渐适应并沉迷于这种快速、高效的刺激模式。

  电影则代表着一种截然不同的观看体验。它需要观众拿出整块的时间,走进特定的观影场所,在安静的环境中全身心地投入。这种沉浸式的体验像是一场仪式,让观众暂时脱离琐碎的日常,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光影世界。然而,随着移动端的发展,人们的时间日益碎片化,这使得观看一场电影愈显奢侈。加之电影叙事节奏相对较慢,观众需要耐心地跟随情节的起承转合,感受人物的细微变化,思考主题思想的层层推进。对于习惯了快速获取信息和即时满足的观众来说,这样的观看模式逐渐成为了一种“负担”。

  电影市场的“颓势”现象,其成因错综复杂,除了观众习惯变化,一个重要原因是内容和制作模式略显过时。在内容方面,传统电影题材常陷入套路窠臼,比如爱情片总是如出一辙的相遇、误会、复合模式,动作片则是简单的英雄救美、打败反派戏码。在制作方面,电影从剧本创作、筹备拍摄到后期制作,环节众多且复杂,一部高质量影片往往需要耗费数年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市场需求可能已经发生变化,使得最终呈现的作品与观众期待脱节。

  此外,电影创作虽面向市场却始终遵循着一种创作原则,这意味着投资方面对高投入、长周期的电影,需要承担巨大风险。一旦票房表现不佳,就可能导致投资血本无归。所以在选择项目时愈发谨慎,导致优质项目的资金支持也受到掣肘。微短剧则完全接受产品思维,从剧本到拍摄再到剪辑都以受众的兴趣、体验、耐性为考量。此外,微短剧拍摄成本低、周期短,能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制作团队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一部微短剧,迅速上线,并根据市场反馈及时调整内容方向。这种灵活性使得微短剧能够追赶流量爆款内容,更好地满足观众当下的期待,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上风。

  二

  微短剧成为市场新宠,意味着电影已经“过时”了吗?

  电影艺术注重故事的完整性和深度,有着独特的叙事节奏,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立体的人物塑造,以及迂回的叙事进程来打动观众。微短剧则不然,看似是传统影片的一种变体,实际上却摒弃了传统叙事与镜头的诸多手法,如铺垫、渲染、过渡、留白等,单纯以“爽感”为锚点,密集地制造冲突,并大量堆积悬念。行业内甚至出现了一些所谓的“标准”,比如要求30秒必有对话反转、1分钟必带剧情强冲突、5集主角背景/性格/行为必须升维重塑等。

  重情绪轻逻辑、重标签轻人物的“微叙事”是微短剧的特色。这种模式虽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剧集的吸引力,却也让创作陷入了程式化的怪圈,变成没有灵魂的“空架子”。观众会“用脚投票”,审美也会回归,当他们对这种千篇一律的模式感到厌倦时,那些仅靠短暂情绪刺激和简单标签拼凑的微短剧就会失去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微叙事”的不良影响已蔓延到电影领域。为了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不断制造高强度的刺激,强情节、高悬念、标签化人物成了一些电影创作的方向。这种变化看似是顺应市场潮流,实际上却让电影逐渐沦为一种简单的娱乐工具,其内容趋于单薄、线性,人物形象也变得空洞、可替换。一个必然的结果是,越来越多电影将失去引导观众思考、触动心灵的力量,不再具有“反复观看”的长尾效应,最终导致整个影视文化生态的恶化。

  微短剧带来的挑战,远不止于将观众从银幕拉向屏幕。在流量至上的观念驱使下,部分创作者为了谋求高流量,采用了庸俗、拜金、媚俗等不良剧情来博取眼球。例如,《黑莲花上位手册》原本被业内看好,但因剧中虐杀嫡母等渲染极端复仇、以暴制暴的内容,不到一周便被平台下架。还有《李特助如此多娇》因涉嫌擦边题材而遭全网封禁。这些作品传播着不劳而获、不服就怼等不良观念,与激励拼搏、鼓励勤劳的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

  当视听服务以人性的弱点为短板,生产出大量基于机器算法、数据模型的剧集之时,影视作品中原本蕴含的人文关怀、情感温度等“人味”就会被掩盖,这将对整个影视行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严重威胁。长此以往,观众可能会在低质量、无营养的内容中逐渐迷失,失去对优质影视作品的鉴赏力和需求,同时也会抑制创作者对真正有价值内容的创作热情,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三

  若想不被时代抛弃,电影与微短剧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虽然两种文化产品在时长、表现手法、传播途径等方面迥然各异,但二者本质上都是通过视听语言向观众传达情感、思想和故事的叙事载体。

  文化产品不能故作“清高”,不屑于“流量价值”,但也不能将流量作为唯一和最终归宿。对于电影来说,不能忽视市场的呼声和大众的喜好,但也不能单纯为了迎合而放弃艺术标准。比如可以在营销推广上利用流量思维,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但在内容创作上要保持高水准,让观众在观影后葆有对影像与故事的憧憬。微短剧更是如此,要在借助平台流量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内容质量的提升,让方式方法助力优质内容传播,而不是让内容成为流量的奴隶。

  观众被套路化剧情“绑架”,也显示出高质量作品供给不足的现状,亟待多方发力优化创作环境。在电影方面,投资方和制作方要敢于为创新剧本和导演“保驾护航”,构建科学的风险评估与分担体系,挣脱高成本对创作的桎梏。政府部门也应出台相关政策予以保驾护航,如设立专项创作基金、给予优秀项目税收优惠等,鼓励电影行业创作更多具有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对于微短剧,平台一方面应加强对优质内容的筛选和推荐机制,给予有潜力的创作团队更多资源和曝光机会;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微短剧创作者的培训和指导,提升他们的创作水平,引导他们跳出套路,打造出既能满足观众娱乐诉求,又不失文化与思想深度的高质量微短剧作品。

  技术创新和艺术求索不能止步,影视创作还要积极拥抱技术变革,提升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如电影《长津湖》凭借先进特效技术逼真还原抗美援朝残酷战场,无论是冰天雪地还是枪林弹雨的画面,都让观众仿若置身于战火年代;《流浪地球》系列电影,特效场面令人震撼,科学设定严谨,技术细节丰富,将中国文化元素与科幻题材完美融合。微短剧《念念无明》在画面色彩搭配和场景布置上,利用特效增强视觉效果,尽显古风韵味。这些都是技术赋能之下的成功案例。

  影视作品像一座桥梁,一端连着创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另一端连着观众的心灵世界。寻找一种文化上的、精神层次的联结,就是这座桥梁稳固的基石。如电影《我不是药神》以现实主义笔触,讲述了主人公从为牟利贩卖印度仿制药,到目睹病友困境后,不惜牺牲自我帮助他人的转变,深刻映照出医疗困境下人性的光辉。微短剧《古相思曲》讲述了身处不同时空的男女主人公跨越千年的爱恋,以独特设定打破传统爱情剧模式,展现了命运的无常和爱情的坚韧。

  无论电影还是微短剧,想要提升讲故事的能力,要不断拓宽聚焦题材的宽度和深度,满足观众对情感共鸣、思想启迪和文化体验的需求。倘若市场上能够多生产一些这样的作品,电影或许将不再遭受观众流失、市场萎缩的冷遇,微短剧也不再是碎片化时间的消遣。相信,电影与微短剧逐渐成为大众娱乐与精神滋养的双重高地,也只是时间问题。(孔德淇)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黄梅戏《黎明之帆》:以戏为舟,载革命与人情

  • 2024微短剧:新时代呼唤新内涵,新变化折射新要求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