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陈 姝
数据显示,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10.50亿人。题材广泛的短视频视听内容,成为人们感知世界、认知世界的重要窗口。以李子柒、张同学、川香秋月、康仔农人等为代表的乡村短视频创作者,真实呈现乡村生活,诗意展现田园风光,传承与创新中华传统文化,将文化记忆融入影像叙事,让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字传播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与农耕亲密接触的田园情
“田园情”来自对土地的依恋,是中国千年农耕文明的体现。中国是一个有着千年农耕文明的国家,一直以来传承着“民以食为天”的农耕文化。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中靠着勤劳的双手,自给自足、丰衣足食。以陶渊明、孟浩然为代表的文人雅士,将远离闹市、躬耕田园的乡村生活视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写出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的经典诗句。
在现代数字影像中,这样一幅幅由文字描述的画面得以具象化。无论是李子柒短视频中大远景呈现的田地劳作,还是川香秋月特写镜头下的树下摘果,都通过真实可感的影像画面,让远离乡村的“都市人”感受到了田园生活的自由与心灵的抚慰。爆火出圈的“张同学”更是通过第一视角的主观镜头,拍摄东北的乡村生活,让观看者有了沉浸式的视觉体验。在连续的快节奏画面中,跟随“张同学”的镜头去田地摘菜,去鹅圈抓鹅,仿佛亲身体验了一把田园生活的“农家乐”,在与农耕的亲密接触中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土地情”与“田园情”。
与亲人团结友爱的乡土情
“乡土情”是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良善之情。仁爱之心是儒家传统文化的核心。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孟子则在《孟子·梁惠王上》中要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无论是血缘关系中的“孝悌”,还是非血缘关系中的“情深义重”,都是现实生活中仁爱之心的朴素体现。
乡村题材创作者能够获得流量密码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在作品中“仁爱”形象的“自我呈现”。李子柒与奶奶相依为命,在如诗如画的镜头中,她为奶奶设计衣帽间,与奶奶一起分享美食,无微不至地照顾奶奶的衣食起居,这份“孝悌”之情让无数人为之动容。张同学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一个乐观、积极的小人物形象。他虽身居陋室,钱袋紧张,但依旧乐观生活,无论是邻居二涛还是大叔,他都“有呼必应”。康仔农人则从“齐物”的角度,用影像重新阐释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镜头中,他与邻居“老小孩”一起动手制作美食,配合有序,共享美好日常生活。在这些短视频中,创作者展现了亲人或邻居间的相处日常,营造出和和美美的氛围,展现了浓厚的“乡土情”。
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命情
“生命情”是以敬畏之心看待天地万物,以博爱之心包容生命个体,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道家认为,万物皆有灵性,无论是山川河流还是花草树木,都蕴含着生命的奥秘和力量。
在乡村题材短视频中,这种“生命情”的彰显主要体现在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在视觉上,创作者将镜头对准自然界中的生命个体,展现出对生命的关爱。如在张同学的短视频作品中,他虽是一个看似粗犷的单身青年,但他每天早起的工作之一就是细心喂养两只小狗。除此之外,他还种植绿植,让简陋的土砖房显得生机勃勃。酣睡的小狗和绿意盎然的花园,也是李子柒短视频中少不了的常客。除此之外,来自大自然的鸟鸣声、虫鸣声,乡村的犬吠声、鸡鸣声,更为乡村短视频的画面增添了生命活力。在视听元素的协同作用下,一幅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命情”画卷缓缓展开。
在数字媒介时代,以李子柒、张同学、川香秋月、康仔农人为代表的乡村题材短视频创作,通过沉浸式观看的视觉设计,既满足了受众对他者生活的窥视欲,又完成了小人物情感共鸣的主体认同。这些乡村题材短视频视听艺术,对快节奏现代生活带来的人际疏离、心灵空洞等问题进行影像疗愈,通过真实的活动影像对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的文化差异进行心理弥合。其高效传播的背后,既反映了新旧文化差异带来的集体“怀旧”症候,又折射了中国传统文化经由不同媒介所形成的集体记忆,并最终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完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再传播。
(作者陈姝系武汉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
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