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尹德锦
在2025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由全国顶尖舞者倾情演绎,知名舞蹈家担任领舞的作品《伊人》《太平有象》《幽兰》《喜上枝头》以独特的拟物表演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成为展示东方美学特质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还在晓喻共情的艺术效果中自然融入了“青绿山水”“天地和谐”“万物共生”的哲思与温度,让亿万观众在可观、可感的诗意表达中体悟到和谐共生的生命意识与文化意蕴。
灵动别致的物语
拟态自然之物的独特外观并赋予其表达人的精神、情感,是此次央视春晚《伊人》《太平有象》《幽兰》《喜上枝头》等舞蹈作品的共性特征。舞蹈《喜上枝头》巧妙地捕捉喜鹊的姿态,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移情的创作手法,追求物态的神似,并以听觉与视觉叠加的形式予以呈现,衬托出一种宁中有静且充满期待的氛围感。《幽兰》以颇具典雅蕴藉的“兰花”为创作基点,炼取中国古典舞身韵中的兰花手形、云肩转腰体式,生动刻画出空山幽谷间兰花蓄势绽放的傲然生命力。通过芭蕾艺术形式表现“在水一方”的舞蹈《伊人》,将“水”作为叙事语言。无论是流水的灵动,还是水流氤氲、舒卷的气息,皆由“水”及“人”,在16位舞者的手舞足踏间流溢出“智者乐水”“上善若水”的精神气质。
与《幽兰》《喜上枝头》《伊人》不同,舞蹈《太平有象》讲述了亚洲象群北迁南归的故事,以传统傣族舞蹈“三道弯”和糯米步为基调,模拟象群的动作、姿态、造型的变化。开场处,舞者以其极具张力的肢体动作,刻画出大象时而活泼俏皮,时而沉稳悠然的憨态形象。舞者身上涂抹的棕色油彩在其肢体表达上更添力量之美,营造出一种“林中有象、象中有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温馨场景。
虚实交错的物景
通过舞蹈动作、舞台设计、音乐等手段,传达给观众明确且有深度的主题,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共鸣,是衡量舞蹈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近年来,央视春晚在装置设备与机械技术、数字技术与艺术媒介方面进行融合创新,不仅丰富了舞蹈的展现形态,叙事空间与表意手法也得到了拓展。
舞蹈《喜上枝头》甫一亮相,一方3米多高的巨型松树映入眼帘,将舞台打造成了一幅宋代折枝画卷。舞者在枝丫上跃动,一静一动的鲜明对比,实现了虚实共生的有机融合。当置于特定营造的场景中时,环境与舞者之间的交互即刻成为触发情感共鸣的开关。那一株绽放在岩石峭壁上的《幽兰》,波光潋滟的水面上映射出的《伊人》,跨越山川河流北迁南归的《太平有象》都在舞台场景的景别处理、光影特效之下,增强了表演者与观众在特定表演时空中的体验,进而激起观演双方主体间的相遇。
晓喻共情的物境
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舞蹈具有丰富的文化寓意,除了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外,也是文化传承和社会交流的重要载体。《喜上枝头》象征着“喜鹊登枝报喜来”的美好寓意,《幽兰》讲述了中华文化独有的气韵与风骨,《伊人》赞颂了女性温润柔美、坚韧并蓄的精神与力量,《太平有象》寄托着太平有象、万象更新的美好祝愿。四个舞蹈作品以自然生命为创作主体,通过对自然形态美与生命灵动美的捕捉,激发人们深层次的审美愉悦与精神体验。
舞蹈通过独有的创作、表演方式,以肢体揭示人类与自然的相似之处,进而折射出人类主观世界与自然客观存在之间的互通性,以更加无形且广阔的方式传递出自然界的生机以及人与自然间的亲密关系。2025年央视蛇年春晚的四个舞蹈节目汲取草木芬芳、聆听鸟语深情、感知水光流溢、感动灵兽生机,在深情回望中华美学“天人合一”的母题时,传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生不息的文化意蕴。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