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蛟龙行动》:国产军事动作电影的美学新突破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蛟龙行动》:国产军事动作电影的美学新突破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5-02-13 10:34

  作者: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鲍远福

  电影《蛟龙行动》以硬核战争片的题材特性和重工业制作模式,在春节档中独树一帜,在视效打造、叙事推进、细节刻画等方面,拓展了我国军事商业大片创作的类型范畴,与前作《红海行动》一起,共同重塑了国产军事题材电影的审美版图。

《蛟龙行动》:国产军事动作电影的美学新突破

《蛟龙行动》海报

  视觉盛宴:潜艇与海战的逼真呈现

  《蛟龙行动》最瞩目的,当属其对潜艇与深海战斗场景的精彩设计与呈现,为观众带来了一场震撼的视觉享受。影片伊始,观众便能感受到电影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潜艇内部构造的展示堪称一绝,从狭窄的通道到精密的仪器仪表,每一处细节都栩栩如生,让观众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潜艇之中。为了追求逼真的效果,剧组按照1:1的比例实景打造了三艘潜艇模型。内部每一处屏幕、按键都可使用;全艇的9个舱室,包括鱼雷舱、指挥舱、核反应堆舱等,功能各异且细节满满。从巨大的艇身结构,到狭小的内部细节,完美还原了潜艇内部复杂而精密的环境,凸显电影细节刻画的逼真性与可信度。这在电影制作高度依赖数字媒介技术的当下,体现了一种难能可贵的工匠精神。

  海战场景是影片的重头戏,其中鱼雷对战、潜艇猎杀以及密闭空间的残酷搏杀等情节扣人心弦,紧张刺激程度令人窒息。尺度得当的数字特效技术的使用,急迫紧凑的剧情节奏设计,展现了主创团队对叙事技巧和细节掌控的能力,加深了观众对神秘深海中潜艇大战的沉浸感和参与度。导演林超贤在前作《红海行动》及《长津湖》等影片中纯熟运用的“炮弹时间”基础上,再次依托数字技术独创性地打造出“鱼雷时间”:当敌方“空泡鱼雷”如幽灵般在深海中快速袭来,我方“反鱼雷鱼雷”迅速拦截,作战指令密集下达,声呐的滴滴声、鱼雷的呼啸声以及爆炸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营造出千钧一发、令人目不暇接的紧张气氛。这一系列出色的镜头调度和节奏把控,以及别出心裁地以“空泡鱼雷”的第一视角,为观众构建出一种前所未见的观影体验。

  蛟龙小队突进到敌方潜艇内部和海底基地作战的场景同样精彩。在狭小密闭的空间,特种渗透、近距离枪战、白刃格斗与高科技战争轮番上阵,延续了林超贤一贯硬朗强悍的“战争美学”风格。尤其是“最后一分钟救援”环节,蛟龙队员们与敌方特种兵展开近身搏斗,三组镜头同时呈现不同的生死场景,敌我间生死瞬间的紧张感、绝望感被无限放大,令观众血脉偾张,为队员们的安危揪心不已。

  叙事节奏:张弛有度的叙事推进

  虽然观赏性是林超贤一贯的艺术追求,但他并未放弃对叙事张力的精雕细琢。在《蛟龙行动》中,从头打到底的动作戏是制造紧张刺激观影体验的重要支撑,但影片也巧妙地将文戏与武戏自然融合,避免了单一紧凑感和冲突性所带来的审美疲劳,让观众在紧张刺激的战斗之余,也能沉淀情感,深入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影片开场便以海上钻井平台为支点,迅速进入紧张的战斗情节,蛟龙小队在枪林弹雨中执行任务,激烈的交火瞬间抓住观众的眼球,为影片奠定了紧张刺激的基调。随着剧情推进,节奏逐渐放缓,文戏部分适时展开。队员们在潜艇中的日常生活、作训场景的展示、小战士给各舱室分发绿植的情节、炊事班因颠勺动静大影响潜艇静默的讨论、分享彼此的生活点滴和内心想法等,展现出他们在战场之外,作为普通人的生活、情感与牵绊。这些文戏或展现主角人物的内心世界,或表现配角人物的日常情感,情节细腻而真实,紧密契合影片的主题,让观众看到了人物有血有肉、立体丰满的一面,从而避免了商业大片为追求主角光环或故事特效而让配角沦为工具人、人物扁平化的风险。

  为此,影片在刻画徐宏、佟莉和罗星等在前作《蛟龙行动》中的人物时,采用了闪回的方式来展现他们的动机和性格,还特别在“新蛟龙队”中增加了队长孟闯和队员韩骁的故事线,从对他们父辈“恩怨”的回忆,到战斗前他们感情矛盾的生发,再到战斗中矛盾的化解,既展现了人物成长的复杂语境,也凸显了中国军人光明磊落、铁骨铮铮的精神气质。此外,影片还刻画了龙鲸号艇长赵启航和舰队参谋长方屹之间的战友情,让电影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形成富有故事性和层次感的叙事文本。

  此外,在文戏与武戏的转换上,影片的处理也恰到好处。例如,当蛟龙小队在敌方海底基地遭遇敌人激烈抵抗时,战斗场面紧张激烈,子弹横飞,爆炸不断,观众的心跳也随之加速。而在战斗间隙,队员们短暂的眼神交流、一句简单的问候,都能让观众感受到他们之间深厚的战友情谊或冰释前嫌的顺畅感。这种从紧张战斗到生活日常的自然转换,不仅让观众在心理上得到了片刻的缓冲,也使影片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

  主题构建: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

  作为一部军事动作商业大片,《蛟龙行动》不仅呈现了成熟的工业美学特征,还在主题构建层面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这既是电影的艺术灵魂之所在,也是其能够打动观众的关键因素。影片中,中国海军潜艇部队和蛟龙特战小队为了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对抗顽敌,这种舍小家为大家、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深刻诠释了他们的家国情怀、顽强意志和坚定信念。这种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不惜牺牲的精神,正是家国情怀和文化传统在影视媒体中的生动体现。

  民族精神在影片中也得到了充分展现。中国军人在战斗中所表现出的英勇无畏、团结协作、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正是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坚忍不拔精神的继承和发扬。蛟龙小队和潜艇部队在执行任务时,紧密配合,相互信任,形成了一个无坚不摧的战斗集体。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态度,不屈不挠,勇往直前。这种精神不仅是中国军人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这种叙事类型所呈现的精神是“中国式军事动作影片”(从《英雄儿女》《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到《战狼》系列、《长津湖》系列、《志愿军》系列)一脉相承的。

  从《湄公河行动》开始,经过《红海行动》,再到《蛟龙行动》,林超贤的军事动作电影几乎都在寻找着创作手段和艺术内涵充分融合的契合点,而实践证明,在每一部新的作品中,他都会给观众提供一种新的观影体验、一种新的类型美学范式,从而自觉地为中国军事动作类型电影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探索的动力,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军事题材电影的发展潜力和广阔前景。

  不过,《蛟龙行动》也存在不少瑕疵,例如部分情节的节奏转换过快,影响了观影效果;对孟闯和韩骁之间的情感线索处理较为仓促,影响了人物刻画的丰满度;过多的闪回画面将影片与前作生硬地拼接在一起,对叙事独立性和完整性产生了不利影响;人物过多,部分配角的处理与影片的叙事主题产生了割裂感;文戏与武戏之间存在一些失衡,导致某些情节过度煽情,影响了情感表达的统一性。不过,这些或是为了追求影片整体结构的完整性,而对某些局部细节的取舍;又或是为适应院线上映的要求而在剪辑制作环节不得不做出的妥协。从整体质量和艺术水准的角度,并不影响整部影片的观赏效果。

  总之,瑕不掩瑜,《蛟龙行动》是一部质量过硬的军事动作类型大片。这部电影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军事电影的工业水准和创新能力,也感受到了中国军人的英勇无畏和家国情怀。此外,《蛟龙行动》在引导观众树立积极正面的社会价值观层面,也具有其他类型电影所不具备的内涵和价值。它不仅适合军事爱好者和动作片影迷观看,也适合所有渴望感受热血与激情、体验家国情怀的观众走进影院,与剧中人一起共享“家国同构”的情绪价值。(鲍远福)

  《蛟龙行动》:国产军事动作电影的美学新突破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短视频时代,我们如何保卫消逝的童年?

  • 《哪吒》系列动画:当代流行文化对传统经典的解构与重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