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孔德淇
访谈节目《第一人称复数》以周轶君为话题发起人,每期邀请不同的嘉宾围绕社会、科学、生活等多方面展开探讨。节目既不盲目追逐流量密码,也不刻意贩卖焦虑情绪,而是凭借平和的讲述,以“问题”作为锚点,巧妙地将个体的“我”串联起来,让观众重新审视并绘制自我与世界的关系图谱,从而建构起一张“复数”形态的思想网络。
从“标签”到“对话”:性别议题的重构
近期,《第一人称复数》第二季回归。这一季最鲜明的特质之一,是对性别议题的复杂化处理。尽管节目由女性导演、女性主持人与女性嘉宾主导,但主创团队明确拒绝将其定义为“女性节目”,而是试图打破性别二元对立的思维惯性,将性别视角从“身份政治”的牢笼中解放,回归到思想交流的本质,强调“知识分子气质”与“多维思考”的核心价值。
在讨论影视行业性别议题时,影评人毛尖提出:“在结构性难题面前,所有人都需要承担,无分性别。”她甚至为影视中的男性角色辩护,强调苦难与困境的普遍性。这种观点在网络性别对立的语境中显得尤为珍贵。这并非否定女性主义的正当性,而是试图在更广阔的人性维度上寻找共鸣。节目中的对话场域,既容纳了演员文淇对影视行业“女性约定俗成”的批判,也呈现了白先勇通过青春版《牡丹亭》重构传统戏曲性别表达的实践。这种张力恰恰表明,真正的性别平等不是将“女性”固化为受害者或英雄的符号,而是让所有性别的主体都能在对话中成为思想的参与者与创造者。
节目对性别议题的“祛魅”,与其说是回避争议,毋宁说是对公共讨论生态的反思。当社交媒体将性别议题简化为非黑即白的口号时,《第一人称复数》选择以深度对话重构议题的复杂性。正如周轶君在战地报道中“以记者身份而非女性身份存在”的坚持,这档节目同样试图证明,思想的重量从不取决于发声者的性别标签。
临摹与重构:时间褶皱中的个体记忆
在《第一人称复数》中,“临摹”成为一个贯穿始终的隐喻。京剧名家王珮瑜将舞台表演视为对前人艺术的临摹,而这种临摹并非机械复制,是通过技艺的传承抵达对生命的体悟。这一视角与节目对“传统与现代”“个体与集体”关系的探讨形成互文。王家卫的《繁花》引发了对上海旧时光的怀旧热潮,但节目尖锐地指出,今人怀念的往往不是具体的历史片段,而是被想象力重构的“氛围”。这种对记忆的辩证审视,揭示了文化传承中“临摹”的双重性,它既是保存过去的努力,也是以当下视角重新诠释历史的创造性行为。
诗人西川在节目中反思“诗与远方”的陈词滥调,提出“发现近处”的重要性。这一观点与人类学家项飙的“附近”概念形成共振,暗示着现代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当我们将自我投射到虚拟的远方时,反而失去了与真实生活的连接。节目中,北京大学教授罗新讲述的徒步者保罗的故事更具象征意义。保罗以十年时间重走人类迁徙之路,每百英里向陌生人提问“你从哪里来?你要去哪里?”这种近乎仪式化的追问,既是对人类文明史的回溯,也是对个体存在意义的叩问。节目通过这样的叙事,将“临摹”升华为一种存在哲学:每个人都在临摹历史与文化的摹本,但真正的生命意义,诞生于对摹本的创造性偏离中。
“不安分”的勇气:在复数中寻找个体光亮
对“不安分”精神的推崇,是《第一人称复数》最具启示性的特质。艺术史学者徐小虎以九十高龄宣称“希望永远停在12岁”,拒绝成人世界的虚伪;白先勇以青春版《牡丹亭》激活传统昆曲,让古老的才子佳人叙事与当代青年产生情感共鸣。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种超越年龄、性别与时代的精神内核,即是真正的创造力源于对既定秩序保持警惕的“不安分”。
在节目中,这种“不安分”呈现为思想的流动性。导演任长箴强调“不说教”的原则,拒绝提供标准答案,而是通过观点的碰撞拓展认知边界。例如在讨论人工智能时,节目既展现出科技对人类生活的重塑,也提醒人们要警惕技术霸权对文化多样性的侵蚀;在分析植物生长规律时,将自然法则与人类社会秩序并置,引发对“控制”与“自由”的辩证思考。这种开放性的对话结构,就是通过呈现真相的复杂性,赋予观众独立思考的勇气。
最终,《第一人称复数》完成了一次对“自我”的重新定义:个体的“我”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在与他者的对话中不断生成、流动的“复数”。如节目结尾所言:“当我们作为‘第一人称’和这个世界过招,在独行的路上也会借到更多‘复数’的光亮。”这种光亮既是思想的共鸣,也是差异的馈赠。它提醒人们,真正的启蒙从不源于权威的训诫,而是诞生于无数个“我”真诚相遇的瞬间。
在习惯于用标签简化世界的时代,《第一人称复数》第二季以其智性的克制与情感的丰沛,构筑了一座思想的巴别塔。它不提供酣畅淋漓的情绪宣泄,却以绵密的对话织就一张意义之网;它不标榜先锋姿态,却在平静的讲述中颠覆了传统访谈节目的叙事范式。当嘉宾们讨论着个体的困惑、坚持与顿挫转化为集体的思想资源时,这档节目已然超越了娱乐产品的范畴,成为一场关于如何“成为人”的持续追问。
(作者孔德淇系青年作家、广州市青年联合会委员)
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