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乌云之上》:于女性叙事与悬疑美学中突破困局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乌云之上》:于女性叙事与悬疑美学中突破困局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5-04-16 19:03

  作者:陆玄同

  悬疑刑侦剧《乌云之上》的开篇,便是一幅冷峻的南方雨夜景象。一具在暴雨冲刷下的碎尸,一桩搭档离奇失踪的悬案,瞬间将观众拖入刑侦世界那重重迷雾之中。这部剧主要讲述了刑侦支队警察韩青(孙俪饰)在调查碎尸案的过程中,惊觉失踪的搭档钟伟(罗晋饰)与案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后,韩青与林嘉嘉(丁冠森饰)等警察一起,抽丝剥茧,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沿着线索全力破案。

  区别于传统悬疑剧,《乌云之上》另辟蹊径,从女性刑警韩青的视角展开故事。在角色塑造方面,该剧将韩青刻画成“理性至上的执法者”和“情感深埋的普通人”,完成了对刑侦类型剧的大胆“祛魅”与创新重构。

  悬疑外衣下的女性觉醒之路

  剧中,韩青的破案方式带有鲜明的女性特色。在模拟抛尸路线时,她扛起20斤重的水桶,亲身体验体力极限,通过近乎偏执地推演细节,解开“等边三角形抛尸”谜题。但同时,因为搭档钟伟的失踪,她会在深夜打开钟伟的衣柜,试图从残留的气息中找寻往昔的回忆。这种刚柔并济的角色设定,彻底打破了传统刑侦剧中女性角色要么是“花瓶”,要么是“工具人”的刻板印象。

  导演花箐运用大量手持镜头和特写,将韩青的疲惫、隐忍与爆发,精准地捕捉在细微的表情变化里。审讯嫌犯时颈侧暴起的青筋、发现警局内鬼时压抑的呼吸声,以及对新人搭档林嘉嘉从排斥到接纳时那微妙的眼神转变,这些细节都让角色更加鲜活生动。

  更值得关注的是,该剧的女性视角并不局限于主角韩青。在白小蕙这一案件中,白小蕙作为重要嫌疑人,因身患尿毒症的儿子,无奈卷入犯罪。然而,即便身处绝境,她还是选择将赃款转交给受害人家属。这一角色的复杂性,不仅打破了“完美受害者”的固有叙事模式,更是对底层女性艰难生存困境的深刻洞察。

  而韩青与同父异母的姐姐周雪曼(李小冉饰)的对峙,将血缘亲情与法律正义之间的矛盾冲突推向顶点。周雪曼轻抚茶具的手指,和谈及犯罪时淡漠的语气形成强烈反差,人性的复杂在此展现得淋漓尽致。李小冉凭借克制的演技,将“温柔反派”的多面性诠释得入木三分。

  逻辑与情感的精妙平衡

  作为一部多线并行的悬疑剧,《乌云之上》的叙事布局展现出宏大的野心。碎尸案、毒品案、失踪案三条线索相互交织,构成“案中案”的复杂嵌套结构。剧集开篇便用高密度的信息冲击观众的感官,抛尸现场暗藏玄机的数学符号、冷冻车内诡异的血色冰晶,还有警局内鬼留下的蛛丝马迹……这些看似零散的线索,最终在韩青严谨的刑侦公式和林嘉嘉敏锐的直觉推演下,拼凑出完整的犯罪网络图谱。

  编剧的精妙构思不止于此。除了硬核的推理情节,剧集还借助“记忆闪回”构建了另一重叙事空间。钟伟的失踪,不仅是推动案件发展的关键线索,更是韩青内心精神世界的映射。每当案情陷入僵局,钟伟的身影就会如同幽灵般出现,或是鼓励韩青坚持追查真凶,或是提醒她小心陷阱。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既增强了悬疑氛围,又将主角内心的情感创伤转化为具体的戏剧冲突。

  虽然部分观众认为回忆片段过多会影响剧情节奏,但这其实是创作者有意为之。韩青对真相的追寻,本质上就是一场与记忆的较量。在第十集,当她发现钟伟笔记本中暗藏的密码时,曾经那些温馨的过往瞬间变成残酷的伏笔。这种情感逻辑与刑侦逻辑的同步推进,让这部作品在同类剧中独树一帜。

  视听语言的创新探索

  《乌云之上》在影像美学方面展现出强烈的作者风格。开篇长达三分钟的长镜头,采用俯拍视角,扫过雨夜中的城市。霓虹灯在积水中折射出扭曲的光影,宛如血色光斑,警笛声和雨声交织在一起,仿佛一首充满不安的协奏曲。这种极具压迫感的视听设计,不仅为全剧奠定了冷峻的基调,还将城市塑造成犯罪的“同谋者”。

  在处理刑侦场景时,导演摒弃了传统悬疑剧追求“奇观化”的套路,转而追求真实的纪实感。比如在第四集中,韩青和林嘉嘉为验证抛尸路线,在泥泞的山路上负重前行。镜头始终以中景跟拍,汗水湿透的战术背心、鞋底打滑的特写、沉重的喘息声,全方位地展现出刑警工作的艰辛,让观众切实感受到刑侦工作的真实状态,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推理游戏的表面。

  剧中的光影运用也颇具深意,具有一定的隐喻功能。韩青的办公室常常被冷色调笼罩,只有钟伟遗留的咖啡杯被一束暖光打亮。当她深入犯罪集团巢穴时,狭窄走廊上的顶灯闪烁不定,投射在墙上的影子犹如巨兽的獠牙。这些反复出现的视觉符号,暗示着光明与黑暗之间永恒的斗争。

  在悬疑剧同质化现象严重的当下,《乌云之上》以独特的女性视角重新构建刑侦叙事,用丰富的情感逻辑充实类型框架,开辟出一条刚柔并济的创新之路。当韩青在结局中仰望拨云见日的天空时,观众看到的不仅仅是案件的水落石出,更是国产悬疑剧突破创作瓶颈的希望之光。或许就像剧中台词所说:“有些真相需要穿过暴雨才能抵达。”艺术创作的突破,同样需要在争议与创新实验中不断磨砺,才能浴火重生。(陆玄同)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造梦”与映照现实:2025年春日现偶剧的叙事革新

  • 《乌云之上》:于女性叙事与悬疑美学中突破困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