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陆玄同
悬疑刑侦剧《乌云之上》的开篇,便是一幅冷峻的南方雨夜景象。一具在暴雨冲刷下的碎尸,一桩搭档离奇失踪的悬案,瞬间将观众拖入刑侦世界那重重迷雾之中。这部剧主要讲述了刑侦支队警察韩青(孙俪饰)在调查碎尸案的过程中,惊觉失踪的搭档钟伟(罗晋饰)与案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后,韩青与林嘉嘉(丁冠森饰)等警察一起,抽丝剥茧,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沿着线索全力破案。
区别于传统悬疑剧,《乌云之上》另辟蹊径,从女性刑警韩青的视角展开故事。在角色塑造方面,该剧将韩青刻画成“理性至上的执法者”和“情感深埋的普通人”,完成了对刑侦类型剧的大胆“祛魅”与创新重构。
悬疑外衣下的女性觉醒之路
剧中,韩青的破案方式带有鲜明的女性特色。在模拟抛尸路线时,她扛起20斤重的水桶,亲身体验体力极限,通过近乎偏执地推演细节,解开“等边三角形抛尸”谜题。但同时,因为搭档钟伟的失踪,她会在深夜打开钟伟的衣柜,试图从残留的气息中找寻往昔的回忆。这种刚柔并济的角色设定,彻底打破了传统刑侦剧中女性角色要么是“花瓶”,要么是“工具人”的刻板印象。
导演花箐运用大量手持镜头和特写,将韩青的疲惫、隐忍与爆发,精准地捕捉在细微的表情变化里。审讯嫌犯时颈侧暴起的青筋、发现警局内鬼时压抑的呼吸声,以及对新人搭档林嘉嘉从排斥到接纳时那微妙的眼神转变,这些细节都让角色更加鲜活生动。
更值得关注的是,该剧的女性视角并不局限于主角韩青。在白小蕙这一案件中,白小蕙作为重要嫌疑人,因身患尿毒症的儿子,无奈卷入犯罪。然而,即便身处绝境,她还是选择将赃款转交给受害人家属。这一角色的复杂性,不仅打破了“完美受害者”的固有叙事模式,更是对底层女性艰难生存困境的深刻洞察。
而韩青与同父异母的姐姐周雪曼(李小冉饰)的对峙,将血缘亲情与法律正义之间的矛盾冲突推向顶点。周雪曼轻抚茶具的手指,和谈及犯罪时淡漠的语气形成强烈反差,人性的复杂在此展现得淋漓尽致。李小冉凭借克制的演技,将“温柔反派”的多面性诠释得入木三分。
逻辑与情感的精妙平衡
作为一部多线并行的悬疑剧,《乌云之上》的叙事布局展现出宏大的野心。碎尸案、毒品案、失踪案三条线索相互交织,构成“案中案”的复杂嵌套结构。剧集开篇便用高密度的信息冲击观众的感官,抛尸现场暗藏玄机的数学符号、冷冻车内诡异的血色冰晶,还有警局内鬼留下的蛛丝马迹……这些看似零散的线索,最终在韩青严谨的刑侦公式和林嘉嘉敏锐的直觉推演下,拼凑出完整的犯罪网络图谱。
编剧的精妙构思不止于此。除了硬核的推理情节,剧集还借助“记忆闪回”构建了另一重叙事空间。钟伟的失踪,不仅是推动案件发展的关键线索,更是韩青内心精神世界的映射。每当案情陷入僵局,钟伟的身影就会如同幽灵般出现,或是鼓励韩青坚持追查真凶,或是提醒她小心陷阱。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既增强了悬疑氛围,又将主角内心的情感创伤转化为具体的戏剧冲突。
虽然部分观众认为回忆片段过多会影响剧情节奏,但这其实是创作者有意为之。韩青对真相的追寻,本质上就是一场与记忆的较量。在第十集,当她发现钟伟笔记本中暗藏的密码时,曾经那些温馨的过往瞬间变成残酷的伏笔。这种情感逻辑与刑侦逻辑的同步推进,让这部作品在同类剧中独树一帜。
视听语言的创新探索
《乌云之上》在影像美学方面展现出强烈的作者风格。开篇长达三分钟的长镜头,采用俯拍视角,扫过雨夜中的城市。霓虹灯在积水中折射出扭曲的光影,宛如血色光斑,警笛声和雨声交织在一起,仿佛一首充满不安的协奏曲。这种极具压迫感的视听设计,不仅为全剧奠定了冷峻的基调,还将城市塑造成犯罪的“同谋者”。
在处理刑侦场景时,导演摒弃了传统悬疑剧追求“奇观化”的套路,转而追求真实的纪实感。比如在第四集中,韩青和林嘉嘉为验证抛尸路线,在泥泞的山路上负重前行。镜头始终以中景跟拍,汗水湿透的战术背心、鞋底打滑的特写、沉重的喘息声,全方位地展现出刑警工作的艰辛,让观众切实感受到刑侦工作的真实状态,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推理游戏的表面。
剧中的光影运用也颇具深意,具有一定的隐喻功能。韩青的办公室常常被冷色调笼罩,只有钟伟遗留的咖啡杯被一束暖光打亮。当她深入犯罪集团巢穴时,狭窄走廊上的顶灯闪烁不定,投射在墙上的影子犹如巨兽的獠牙。这些反复出现的视觉符号,暗示着光明与黑暗之间永恒的斗争。
在悬疑剧同质化现象严重的当下,《乌云之上》以独特的女性视角重新构建刑侦叙事,用丰富的情感逻辑充实类型框架,开辟出一条刚柔并济的创新之路。当韩青在结局中仰望拨云见日的天空时,观众看到的不仅仅是案件的水落石出,更是国产悬疑剧突破创作瓶颈的希望之光。或许就像剧中台词所说:“有些真相需要穿过暴雨才能抵达。”艺术创作的突破,同样需要在争议与创新实验中不断磨砺,才能浴火重生。(陆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