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黄雀》:一部镌刻时代印记的警匪寓言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黄雀》:一部镌刻时代印记的警匪寓言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5-04-24 19:13

  作者:李蕾

  作为一部现象级的剧作,《黄雀》不仅在标题上暗埋深意——剧名“黄雀”脱胎于中国的古老寓言,更通过反扒治安网络铺陈、非线性叙事结构与站台空间叙事三重维度,打造出充满现实张力的寓言结构。三个核心要素在叙事中形成有机融合:反扒治安网络展现警察工作的艰难不易,非线性叙事构建命运交错的隐喻,站台空间叙事则打造现代社会的微型标本,合力打造出作品独特的艺术气质。

《黄雀》:一部镌刻时代印记的警匪寓言

  反扒题材中,“如何扒”与“怎样反扒”为两大核心议题。《黄雀》通过对刀片划包、镊子夹钱等犯罪手段的视觉化呈现,逐步揭开扒手世界的运行法则。在这个隐秘的犯罪群体中,有隐退幕后却掌控全局的广叔,有以其他职业为掩护实施精密犯罪的佛爷团伙,也有外地来到荔城、凭借暴力手段开辟生存空间的哑巴三兄弟。犯罪手段不断升级,执法者的应对策略也同步精进。为应对扒手日益精密的作案方式,反扒警察必须凭借精湛的业务能力与坚韧的心理素质构筑防线。剧中核心人物郭鹏飞教导新警员李唐的“视觉辨识法”就颇具启发性。他提出要效仿中医“望闻问切”之法——捕捉被观察对象游离不定的目光,辨识其僵直不自然的体态。这种将刑侦科学与民间经验相融合的办案智慧,生动展现了基层警务人员的实践哲学。值得关注的是,剧作对反扒警队形象进行了“祛魅式”塑造。除李唐外,反扒大队主要成员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健康隐忧:花姐随身携带镇痛膏药,李红旗饱受腰伤困扰,郭鹏飞更是经历过肝脏移植手术。但这并未消减他们匡扶正义的信念感。郭鹏飞与犯罪嫌疑人佛爷殊死搏斗,李红旗身负重伤仍紧追歹徒不放,这些没有炫目科技支撑、纯粹依靠职业素养与意志品质的执法过程,以最质朴的方式诠释了“人民警察”的深刻内涵,实现了对刑侦爽剧类型化叙事的美学突围。

  在时空叙事上,该剧通过压缩叙事时间维度,构建“时空折叠”叙事架构,将刑侦类型剧惯用的线性破案模式转化为逆向因果推导的范式。眼角膜失窃案件作为叙事焦点,既承担着情节推进功能,更发挥着贯通历史时空的纽带作用。剧作每集开场运用时空坐标字幕卡提示前情,通过从20世纪80年代至新世纪初的时空坐标切换,展示郭鹏飞、黎小莲、佛爷等核心人物的重要命运节点。黎小莲为救治瘫痪胞弟选择依附佛爷团伙,四眼被冤枉盗窃、阿兰遭遇校园暴力而走上偷窃之路,大春、小春兄弟因生存困境走上犯罪道路——每个时空坐标的转换都精准地对应着人物身份嬗变与心理异化的关键进程。这种时空蒙太奇并非单纯的情节过渡,而是将人物在时代洪流中的沉浮轨迹转化为具象的视觉图谱,以戏剧化的方式呈现命运齿轮的咬合过程。

  此外,剧中的“时空魔法”式的场景衔接让人眼前一亮。郭鹏飞在梦境中被佛爷与黎小莲推下列车的紧张场景,借助持续回响的火车汽笛声自然过渡到现实世界,这种虚实交织的叙事手法深入刻画角色的内心状态。郭鹏飞遭金角构陷被停职后的场景转换同样耐人寻味:他在餐厅内敏捷接住斗殴者抛掷的酒瓶,画面骤然跳切至酒店里他手持酒类产品进行推销的工作场景。此类具有强烈叙事张力的转场技巧,生动呈现了人物命运轨迹的戏剧性转折。

  剧作还以打火机构建贯穿全剧的隐喻性叙事脉络,借助其空间位移轨迹,巧妙编织核心人物间的命运关联。这个关键道具最初被阿兰从眼科医生姜吉峰处窃取,后经流转至其男友财神手中。伴随着财神的意外殒命,目击者四眼在车祸现场拾得该物。随后,四眼又在火车站逃亡时不慎遗落,最终被姜吉锋意外寻获。物件的循环轨迹与佛爷犯罪集团的瓦解进程形成镜像关系。此类依托证物勾连人物宿命的叙事策略,强化了情节的悬疑张力。镜头聚焦于姜吉峰摩挲打火机时的复杂神情,仿佛在暗示这个人物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这种留白处理为该剧第二季剧情埋下伏笔。

  在《黄雀》中,火车站这一特殊空间被深度解构——候车大厅、站前广场、火车站台,以及永不停歇的人流,共同构筑起独具特色的戏剧场域。这种以交通枢纽为轴心的叙事架构展现出三大显著特征,而该剧对此进行了突破性演绎。其一,叙事空间自带戏剧张力。作为物理空间与社会关系的双重交汇点,火车站的特殊属性被充分挖掘:密集的人流既为犯罪提供掩护,又让追逃充满变数;广播声与列车轰鸣构成天然的环境音效,能强化紧张氛围;而列车时刻表也如同叙事节拍器,迫使人物在有限时间内做出抉择,也使追捕行动笼罩在时效性带来的紧迫节奏中。其二,叙事空间自带匿名化优势。在流动人口聚集的交通枢纽,身份的隐匿和揭露构成了天然的戏剧冲突。《黄雀》将这一特点转化为叙事动力:警察需要通过细微观察破除伪装,而犯罪分子利用人群掩护实施犯罪,这就形成了偷窃与反扒之间的博弈。其三,叙事空间自带过渡性隐喻。火车站作为“中间状态”的空间象征,与剧中人物的生存状态形成呼应。《黄雀》中的人物大多处于人生的过渡阶段——从乡村到城市、从绝望到救赎。剧集通过站台上那些永远在等待的旅客、永远在流动的人群,暗示了社会转型期个体命运的未完成状态。这种空间与主题的结合,使类型化的场景获得了诗意的升华,让火车站成为观察新世纪之初中国社会变迁的一扇独特窗口。

  从这个角度看,《黄雀》的价值在于它以一个快速转型的社会为背景,深刻探讨如何构建更完善的社会治理体系的时代命题。这种对“法”“理”“情”辩证关系的深刻思考,使该剧超越了普通刑侦剧的娱乐功能,成为一部关于社会转型期发展的现代寓言。

  (作者为光明日报影视评论版副主编)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从“有限”到“无限”,演技综艺的生态进化论

  • 周才庶:从《我的后半生》看“后半生”叙事的浮与沉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