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国微短剧出海:全球故事的共创与传播价值的重构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中国微短剧出海:全球故事的共创与传播价值的重构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5-05-19 18:00

  作者:赵 晖

  当前,中国视听内容的出海模式正经历深刻的历史性变革,中国微短剧正以规模效应抢占国际传播市场,并改变早期依靠内容与资本出海的“硬输出”,转向以模式为核心的“软渗透”。从内容出海到模式建构,中国微短剧正在突破传统影视出海的文化壁垒,通过视听平台的智能进阶、故事场景的全球共创、叙事逻辑的情感共爽和传播媒介的社交矩阵,重构中国话语海外传播的生态模式。

  据DataEye的数据统计,截至2025年3月,中国海外短剧市场投放应用数量已达237款,与去年同期相比,同比增长近4倍,第一季度全球累计下载量超过2.7亿次,正在形成以北美为重心,辐射欧洲、日韩、中东、东南亚等广阔市场的传播格局。海外短剧市场热度持续攀升,已经形成了以枫叶互动的ReelShort、点众科技的DramaBox和九州文化旗下的ShortMax为代表的头部出海微短剧应用矩阵。在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点众科技董事长陈瑞卿预测“预计海外三年50亿美元,2029年内将突破560亿美元”。

  微短剧的出海热加速了视听行业的分化与转型,向“短”而生成了长短视频平台的发展共识,布局海外市场也成了视听平台全球战略的应有之义。2024年,国内坐拥约1.6亿用户的红果平台推出了海外版免费短剧产品Melolo,背靠上游平台的巨大流量,大举进攻印尼、菲律宾等东南亚市场。截至今年2月底,Melolo全球下载量已突破130万,这或许将重塑整个视听内容出海的竞争格局,形成以中国微短剧为内容载体的“视听生产-变现-投放”的工业化模板。

  从“巨象”到“蚁群”的传播范式转型

  首先,出海短剧正经历着从文化奇观建构到情感价值传递的范式转型。如果把长剧的出海比喻成“巨象”,那么微短剧的出海则犹如“蚁群效应”。东方美学倡导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审美意境与西方哲学二元对立的自然观截然相反,但是,恰恰因为这种文化审美的反差,建构了一个为西方世界所好奇的东方美学奇观,这甚至激发了接受心理上的“爽感”效应。比如,《念念无明》中如水墨画一般的打斗场景,被海外用户称为“移动的中国山水画”,而像《长月烬明》《墨雨云间》《与凤行》《中国奇谭》等剧在海外的走红,都体现了东方美学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力量。然而,“巨象”不常有,相当多的影视作品在海外传播中都面临“水土不服”造成的文化折扣困境。

  相比长剧的通过“巨象”审美触达观众,微短剧借助全球社交媒体平台,以“蚁群效应”实现了数据节点的节节攀升。据DataEye海外数据统计,情感、都市、逆袭三类题材持续领跑微短剧内容赛道。2024年,一部名为《离婚的亿万富翁继承人》的短剧在北美市场引发巨大轰动。该剧投资仅有20万美金,收益高达3500万美金。无独有偶,另一部同题材微短剧《百万富翁的离婚孙女》也凭借“白日梦”式叙事成为爆款,助推九州旗下的ShortMax下载量激增,一度登上日本Google Play和App Store免费应用榜第一。

  据统计,爱情类微短剧在海外平台播放量占比达47%,以“契约婚姻”为偏好的题材设定戳中欧美观众的情绪诉求,带动了社交话题的矩阵传播。像DramaBox平台推出的《I Wish It Were You》,以情感话题出圈,推动平台日活量攀升。枫叶互动的ReelShort平台推出的热剧《Falling for the CEO》,也是以“契约婚姻”为主线,同时融入了职场性别等社会议题,让短剧在满足感官娱乐的同时,也承载了对社会文化价值的探讨。

  其次,是从“混血模式”到“在地化”的叙事策略演进。中国微短剧出海的另一特点是“混血模式”的崛起。这种模式通过中国团队的策划与制作和海外演员的本土化演绎,形成更加灵活而高效的传播方式。例如,《刺客学苑》将武侠精神融入校园题材,被评为“东方版《饥饿游戏》”。这种“混血模式”不仅降低了制作成本,还增强了海外观众的代入感,提升了内容的传播力。

  正是由于微短剧的共创属性,“在地化”叙事在出海策略中越发显得重要。比如,在欧美市场,狼人、吸血鬼等充满神秘色彩的超自然元素成为热门题材,像《How to Train An Alpha》这类作品便凭借精彩的剧情与独特的设定,深受当地观众的追捧;东南亚地区,由于与我国长期的历史文化交流,则对中国古装仙侠题材有着较高的接受度。而在中东地区,由于宗教信仰在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部分爽剧模式在移植过程中更显慎重。

  此外,IP共创也是中国微短剧出海的重要模式之一,中国短剧模式的出海也催生了内容IP的全产业链孵化。短剧与游戏的跨界开发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原神》《崩坏:星穹铁道》等游戏通过多平台发行和“立体宇宙”开发,正在实现中国故事的全球化IP矩阵。再如,阅文集团通过顶层设计,将《庆余年》IP在不同内容载体上进行联动开发。剧集热播期间,官方推出了影视收藏卡、小程序游戏、有声剧等衍生产品。这种IP共创模式不仅提升了IP的商业价值,还通过多渠道传播扩大了IP的影响力。

  微短剧与网文的联动开发也成为出海的重要策略。网络文学为微短剧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成熟的叙事模式,而微短剧则通过视觉化呈现进一步扩大了网文IP的影响力。例如,《大奉打更人》剧集热播后,原著小说和改编有声、漫画作品相继登上各自平台榜单首位。

  除此以外,“国内生产+海外分发”的链路也促进了短剧的国际化生产模式的构建,如短剧《大明悬案录之泥犁篇》登陆爱奇艺海外版,《恋恋茶园》登陆优酷海外版,海外市场的用户数据与商业回报进一步反哺了国内生产端,形成“内容输出-市场验证-数据反馈-生产优化”的产业闭环,助力构建可持续的全球产业生态。

  技术赋能:AI与算法驱动的“垂直叙事”

  中国微短剧出海不仅依赖于内容的创新,还依赖于平台技术的迭代。中国微短剧产业正在经历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奇点的生产力革命,这场媒介技术驱动的视听产业变革将重塑视听内容生产的底层逻辑。当AIGC与算法双向奔赴,这意味着全民讲故事的时代已经来临,微短剧作为一种视听叙事形态将与国民社会生活产生紧密的关联,其正在以视听连接万物的威力打破视听传播的边界。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构视听生产关系。微短剧出海的爆发离不开媒介技术革命,国内各大视频平台均推出了AIGC应用模型,构成了以智能技术为驱动力的内容新赛道,如快手的可灵、抖音的即梦、咪咕的仝舟等。老牌影视公司华策影视推出了“国色”模型,实现了剧本生成、多语言翻译与快速剪辑功能;短剧头部企业九州文化推出了Moss,可以完成字幕翻译与口型同步,24小时内即可上线译制剧。AIGC的普遍应用降低了视听内容的生产门槛,并形成微短剧的精品量产化发展。

  其次,在算法推荐的传播模式下,视听技术既是生产工具,又是传播通道。通过算法的精准锁定,可以推演出不同国家对题材的偏好,从而进行精准投送。再如,长视频平台Netflix购入《拜托了!别宠我》第二季版权,采用“剧集拆条+全片订阅”的组合打法,依托算法进行营销,为微短剧的传播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此外,算法还能向上溯源,从而影响微短剧的创作。比如,微短剧以“钩子叙事”为驱动力,形成了每15秒设置耳光、车祸等强冲突情节的创作方式,从而促成了微短剧“强共鸣”“强情节”“强人设”“强节奏”的创作特点。

  然而,算法一旦使用过度,就会带来叙事的同质化倾向,导致海外观众审美疲劳,甚至形成信息茧房,也会极大地破坏微短剧生态格局的多元建构。

  文化共鸣:从“情绪消费”到“价值升维”的叙事迭代

  微短剧正在通过“文化商品模式”将中国文化转化为可消费的娱乐产品,以中国平台的建构搭乘中国价值,润物无声地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文化形象,达成从“爽感贩售”到“价值共鸣”的叙事转型。聚焦普通人生活,表现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形成“话题、标题、议题”的联动开发,这是微短剧传播中的情绪价值的放大,更是对情怀价值的守望。比如,《家里家外》以80年代重组家庭为叙事单元,以四川方言带出人间烟火味,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小人物生活的微观镜像。又如,《逃出大英博物馆》通过文物拟人化传递家国情怀,体现了东方美学与西方叙事的框架结合,引发“中国故事”的全球传播。

  中国微短剧的出海实践,本质是技术、模式与生态的“三位一体”输出。从叙事层面,它摒弃了传统影视出海的“文化高位输出”,转而以平民化视角、技术化手段与商业化逻辑,构建起“用户导向”的全球传播范式。这种范式不仅破解了“文化折扣”难题,更在潜移默化中让中国故事成为全球文化消费的情感需求。

  微短剧正从“新兴业态”迈向“成熟业态”,这意味着,在智媒时代,文化的全球影响力不再取决于体量大小,而在于能否以创新模式直抵人心。未来,随着AI、VR等技术的深化应用,通过AI驱动的精准适配、全球协作的产业链布局,以及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再生,中国微短剧或将成为重构全球文化秩序的关键力量,让世界在“刷剧”中读懂中国。这一过程中,中国文化产品在世界舞台的核心竞争力将从“中国元素”升维为“中国表达”,最终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框架下,实现文化价值的全球共享与产业经济的协同增长。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基础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视协微短剧委员会副会长。本文系北京社科重点项目《融媒时代剧集内容创意新格局建构与发展路径》<项目编号22YTA005>的研究成果。)

 

  中国微短剧出海:全球故事的共创与传播价值的重构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亲爱的仇敌》:女性情谊的深刻洞见

  • 《小地方》:寻觅孔隙中的旷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