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文化遗产作为文明的基因库与民族精神的根脉,承载着辉煌的文化,连接着民族的记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文化遗产保护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为新时代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指明方向、提供根本遵循。当下,在加强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背景下,如何坚持“老城不能再拆”,强化历史城市、历史街区、历史村镇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成为新课题,如何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利用、旅游之间的矛盾,是全社会共同面临的挑战。
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指出,中国已步入新发展阶段,但如何挖掘文化资源,仍是亟待深入研究的关键问题。在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论坛上,专家学者以阆中古城保护为切入点,围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活化利用、AI技术赋能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贡献了诸多真知灼见。
论坛现场。(活动主办方供图)
用文脉赓续留住文化遗产的“魂”
深化价值研究是提炼文化之“魂”的关键。四川省阆中市阆中古城景区管理局党工委书记、局长张玉杰谈到,以阆中为例,当地组建了一个文化智囊团,深入研究地方民俗文化,将成果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古建修复与非遗传承。如“本源堂”客栈,经过智囊团长达4年的研究,为院落注入“本源文化”“伏羲文化”“华胥文化”后,实现了经济与文化双增值,年接待量达2万人次,收入超千万元。
推动文化品牌建设是传播文化之“魂”的重要举措。阆中借助各类项目和资金支持,支持拍摄《文脉春秋》《跟着书本去旅行》等大型纪录片,梳理当地历史文脉;通过《阆中纪考》《阅读阆中》等书籍展现阆中的文化档案,以《蜀道盛世》《客来阆中》等大型演艺呈现人文魅力。2024年底,春节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阆中打造了年俗主题街区,开展了“打春牛”“春节迎新赐福”等民俗活动,打响了“春节原乡”这一品牌,夯实文化根基。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萧放表示,文化的生命力在于能留住人、留住生活。阆中以春节文化为主题,不仅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生活,还为人类非遗春节文化保护传承做出贡献。他表示,未来打造以春节文化为主题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展现出广阔前景。
让文化融入生产生活是传承文化之“魂”的有效途径。在阆中古城,非遗传承人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结合,培养500多名非遗传承人,改进16种非遗技艺,复现50多种古代民俗活动。古城中,古代生活场景随处可见,历史与生活深度融合。
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杜晓帆回顾了阆中古城的保护历程。从1998年成为历史文化名城,到2010年启动申报世界遗产,阆中在保护中不断探索,如今已明晰发展路径。他强调,遗产保护不仅要放眼当下,更是为了未来更好地开拓前行。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鲁安东指出,古城作为特殊的文明载体,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因此,我们在保护和建设古城的过程中,要尊重规律,秉持敬畏之心,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始终保持开放态度。
论坛现场。(活动主办方供图)
古村落活态保护:挖掘核心价值,创新游览体验
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让厚重的历史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成为了助推乡村振兴的一条新路。杜晓帆认为,阆中古城的活化利用应与周边传统村落紧密结合。阆中历史悠久,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紧密的城乡关系。在未来的古村落活态保护过程中,需要深入挖掘阆中与周边乡村关系的核心价值,重新设计游览线路,为游客提供沉浸式文化体验,满足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要求。
萧放肯定了阆中将历史文化街区与民俗文化相结合的做法。他指出,民俗文化源于生活,且在流动中传承,阆中应继续传承活态生活文化,这是其宝贵财富和发展优势。
阿来建议,阆中可以在春节文化的基础上,拓展二十四节气文化。二十四节气与乡村田野紧密相连,通过借助AI、VR等技术,既能展示自然变化和农业生产,又能将古城保护范围延伸至乡村,进一步丰富旅客的体验。
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保护:构建新范式,引领新时代
数字化让文化遗产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形成良性循环。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数字文化实验室负责任人舒展提出,构建以三维到高清渲染的数字孪生平台,对老城保护和数字资产开发意义重大。该平台可用于古城监管、维护修复和消防隐患排查,还能推动文旅消费和文化遗产数字资产的永续利用。通过数字化手段,可以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和AI讲解导览服务,让文化遗产焕发新生,实现文化传承。
鲁安东强调,遗产数字化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新文明尺度下的挑战与机遇。在数智文明时代,文化遗产的存在方式和传承路径面临变革。中国在数字基础设施方面具有优势,应在全球率先探索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新模式、新路径,为数字文明时代贡献中国方案。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接力,需要凝聚各方智慧,平衡保护与发展,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通过挖掘文化之“魂”、活化古村落、拥抱数字化,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光彩,让历史与现代交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也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光明网记者刘冰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