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彭 侃
近两年,“微综艺”已成为综艺行业不容忽视的存在。各视频平台纷纷发布了各自的微综艺计划,公布项目累计近60档,展现出行业对这一形态的集体看好。然而在数量日益增多的微综艺中,却鲜少发现赢得流量与口碑的“出圈”之作。与如火如荼发展的微短剧行业相比,微综艺无论在市场规模还是大众影响力层面,皆显得声势不足。微综艺为何会陷于“雷声大,雨点小”的境地?又如何赢得更大的生存空间?这是值得从业者们深思的命题。
微综艺并非新生事物。早在2011年,爱奇艺《美人心计》就已率先使用这一概念。历经十余年发展,不同的平台对于微综艺的界定有差异,但总的来说,它是指时长较短、成本较低、轻量化制作,但仍然具有较强的模式感和可持续性,能够系列化和品牌化的综艺节目。
主导微综艺市场的内容大致包括三类。第一类是从头部长综艺衍生的节目,例如近期热播的《喜人奇妙夜2》就衍生出了《不好笑惩罚室》《喜人课间游戏》《专门陪你看》等微综艺,参与者都为主节目中的选手,通过游戏、聊天等形式进行互动。这类内容虽能有效反哺主节目热度、承载广告权益,但其本质上依附于母体IP,拍摄常利用主节目间隙完成,制作上也往往因投入有限而显粗糙,难以形成独立的“破圈”效应。
第二类微综艺以明星艺人为核心展开,例如,优酷在2016年推出《你好,是鹿晗吗?》,曾开启互联网明星微综艺的潮流。新浪微博利用自身明星资源曾在2018年发起“明星制片人微计划”。抖音也在2019年发力过明星微综艺,相继推出了与张艺兴合作的《归零》《给你,我的新名片》、与马天宇合作的《我独自旅行》,以及以王鹤棣为发起人的《棣一次四川旅行日记》等。这些节目依托于明星的流量,内容多为简单地跟拍明星们的旅行、公益行动、文化或职业探访等,缺乏戏剧冲突,观众也往往局限于明星主角的粉丝群体。
第三类则是由广告赞助方所主导的定制类微综艺,带有很强的品牌营销内容属性。例如思念食品曾出品访谈微综艺《思念物语》,邀请知名脱口秀艺人李诞作为“思念会话人”,与各行各业的嘉宾对话。爱奇艺为游戏厂商“蛋仔派对”定制开发的《出发吧!蛋仔》、为京东全球购定制的《开播吧!青春采销》等。但此类微综艺往往因商业诉求过强而牺牲了节目观赏性,难以在“内容好看”与“品牌露出”之间取得平衡,也因此难以赢得观众的认同。
制作成本的限制,使得微综艺难以在视觉呈现上与长综艺抗衡,创意因而成为其突围的关键武器。然而,纵观上述三类主流内容,其创意层面均存在明显短板:衍生类受制于主IP的宣推框架,缺乏独立叙事空间;明星类往往困于“偶像包袱”,内容温吞、节奏松散;定制类则难以摆脱广告质感,观众信任度低。微综艺未能真正走向“创意驱动”,究其根本,是制约其“破圈”的核心症结。此外在制作层面,多数微综艺团队仍来自长视频内容生产背景,在惯性思维主导下,他们往往简单地套用长综艺的叙事逻辑、节奏把控方式与内容密度,未能真正适应短视频时代的传播语境与用户习惯。
当然,值得肯定的是,仍有少数微综艺通过大胆创新突围而出,赢得了流量与口碑。例如,今年腾讯视频播出的《开始捉迷藏》受到观众追捧,在播出过半时其会员收入就覆盖了节目成本,平台也迅速续订第二季。节目成功的关键在于多维度的内容创新:首先,它将大众熟悉的“捉迷藏”游戏进行了规则升级,邀请退役特种兵、装置艺术家、跑酷运动员等兼具专业能力与人物弧光的参与者,在极致的体能对抗与策略博弈中构建高能叙事;其次,节目与四川遂宁展开深度合作,将当地的文化地标有机融入游戏场景与剧情主线,实现了娱乐内容与文化传播的深度融合。再者,制作团队注重积极吸纳用户反馈以优化内容,在持续共创中与观众“双向奔赴”。
一些头部短视频创作者也在积极布局微综艺领域,通过系列化、品牌化的内容提升自身IP的影响力与延续性。例如,拥有超1400万粉丝的B站UP主“影视飓风”,在其矩阵账号“飓多多”上推出了《影视飓风破产团建》系列内容,以公司员工参与捉迷藏、密室逃脱等游戏从老板手中争夺奖金为看点,在一年半时间内积累近300万粉丝。与此同时,曾引领短视频创作风潮的Papi酱也在抖音推出《Papi的热烈欢迎》,邀请蔡明、戴军、倪萍等嘉宾进行好物分享与访谈,截至目前,该系列27集内容累计播放量已达2.4亿次。相较于长视频平台制作的成本更高的微综艺,这些由短视频原生创作者主导的内容,凭借其鲜明的人格化表达、轻松的互动氛围与更强的受众黏性,在传播效果上反而更胜一筹。
总的来看,作为一种顺应短视频消费潮流的内容产品,微综艺的市场潜力值得挖掘,而其破局的关键在于从内容形态、叙事节奏到传播逻辑都要全面拥抱短视频时代的用户习惯。
在内容创意上,微综艺不应仅仅是长综艺的边角料或明星流量的附属品,而应建立自身独特的戏剧结构与世界观。这意味着要敢于摆脱对母节目或明星人设的路径依赖,以更极致的世界观设定、更鲜明的人物关系与更紧凑的剧情冲突,打造能够独立吸引观众的“内容产品”。在叙事逻辑上,微综艺需要适配短视频的节奏与语感。这要求创作者摒弃长视频的铺陈习惯,善用悬念、反转与互动机制,为用户构建“强起点、高密度、快节奏”的观看体验。在商业模式上,微综艺需超越生硬的品牌曝光,将品牌价值理念深度内化为内容的情感内核或叙事动力。同时,行业应积极探索除广告外更灵活的变现路径,如IP衍生开发、线上线下联动、会员付费等,构建健康的商业闭环。
唯有如此,微综艺才能摆脱当前“长综艺的缩水版、明星VLOG的加长篇、品牌广告的定制片”的尴尬定位,真正进化成为一种轻盈而不失锐度、短小却值得回味的独立内容形态,在激烈的注意力竞争中,赢得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