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推进古籍与科技深度融合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推进古籍与科技深度融合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9-09-11 15:2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文脉颂中华·e页千年”中华古籍善本网络主题传播系列稿件十六】

  作者:中国人民警察大学政治工作系教授 陈国军

  古籍善本,是炎黄子孙绵延不绝的知识、经验和技术的迭代传承,是祖先前贤的智慧集合与思想边际,是包括各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的精神源和资源库,是中华文明的不朽载体和历史见证,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磨难后幸存的“家底”。因此,如何最大值、系统化、高效能地传承善本古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知识阶层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

  第一、比照善本图书目录,借助云技术、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融媒体、仿真影印等现代信息技术,尽快建立起国家层面的善本古籍总库。以“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为国家级善本古籍总库建设的书目依据,以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为数字化基准平台,采取国家政策扶持与资本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整合诸如“中国历史文献总库”“高校古文献资料库(学苑汲古)[U1] ”“中华再造善本数据库”“北京大学数字图书馆古文献资料库(秘籍琳琅)[U2] ”“上海图书馆古籍全文影像数据库”“中国古籍基本库”“古籍馆数据库”等已经开发使用的各类古籍文献库,在一定时间内尽快打造出一个具有国家标准意义的善本古籍总库。在此过程中,既要保护好各类原数据库研发单位的数字专利和市场利益,完成真正意义上的数据知识的商业与公共转型、数字资源的共享和共建,又要依据善本优先的原则和标准,严格遴选、甄别、使用原数据库的古籍书目,高规格重构国家善本古籍数据总库。国家善本古籍总库的建设,可与善本古籍目录相匹配,对庋藏于各地的善本古籍采用仿真影印等工作范式,真实“还原”古籍原貌原样,最大限度地保存古籍书名、牌记、字体、纸张、行款、墨色等版本历史信息,最大数量地为善本古籍永久地保留数字化“底本”,缓和或彻底解决善本古籍收藏与使用之间的千古矛盾,进而避免古籍数字化的多头重复建设,为善本古籍的使用提供数字化、精准化、体系化的高端信息服务。

  第二,依据馆际联盟、共建共享的原则,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善本古籍收藏量大质优的图书馆、博物馆、大学等藏书、科研、出版机构,赋予建设特色数据库的动能,形成一个总库、多个子库的古籍数据平台分布格局。各个图书馆、博物馆、大学、出版社等机构,由于受到形成历史、功能定位、区域位置、人员构成、经费来源等因素影响,它们在善本古籍的收藏重点、范围和数量等方面,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相对个性化的馆藏特色。如敦煌研究院的敦煌学文献、甘肃图书馆的文溯阁《四库全书》、天一阁博物馆的地方志与科举录、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的明清文书与地方档案、宁夏大学的西夏学文献、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赵城金藏》、大连图书馆的明清小说、[U3] 清代内府档案和满铁资料、上海图书馆的尺牍手稿、家谱方志、泰安博物馆藏《正统道藏》等。按照馆藏特色,从敦煌学、西夏学、方志学、谱牒学、佛藏、道藏、金石、墓志、中医、文学、军事、经济、教育、史学、蒙学、营建等学科或专题入手,统筹既有数据库,赋予收藏特色鲜明的机构建立专题数据库的使命。国家当在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全方位地支持,特别是在善本古籍资源的让渡、共享、购买等基于协议或商业运作上予以大力扶持,汇聚全国同类善本古籍,从而形成以一家机构为主,资源汇聚、数据权威、信息精确、共建共享、持续开放的集成特色数据库。建设特色数据库,是数字化时代国内外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新趋势,是图书馆强化与提升善本古籍定向知识服务的能力转型,也是善本古籍“红火”起来的有效标识。

  第三、善本古籍与文化创意、古籍整理、科研项目联动,借助技术、读者、科研的力量,厚植受众群体,活泛古籍魅力,改进善本古籍的创新速度与质量。书籍的生命,在于生生不息的阅读、汲取、批判与创新。因此,各个图书馆、博物馆既要广泛举办普及讲座、图书展览等公共文化产品的传统文化活动,更要以文化创意为基点,采用动画漫画、视听影视、互动体验、全息展示、保真复制、全景互动等新媒体形式,让善本古籍尽可能多地吸引普通读者,构建善本古籍最广泛的受众群体,使古籍善本在广阔的读者层面真正“活”起来。善本古籍与古籍整理、科研项目的良性互动,将全面提升善本古籍的整理水平,有利于形成新的学术范式,是善本古籍学术生命的实质意义的“活”起来的特征。国家善本古籍数据总库和特色数据库的建立与使用,将会提供全面和权威的古籍版本文献资源,提升善本古籍数据巨量流动和规范使用,对已经启动的大型古籍的整理与研究,如江苏的“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福建的“八闽文库全媒体出版工程”,等等,具有加速项目工程的进度与质量的巨大作用。数据总库和特色数据库的建立,还会使得一些传统的古籍整理与研究,如“影印”“辑佚”“点校”“笺注”“索引”等著述形式,在智能化、数据化的加持之下,产生一些根本性的改变与转型。古籍“影印”,会获得诸多版本甄别、比较之后的最佳底本;“辑佚”,将会获取更加全面与完整的资源;“点校”,诸本参详,雠校群籍,有利于新的善本产生。

  第四,智能化的数据库建设,将焕发善本古籍学术生命,有利于充分整合固有资源,改变传统学术统系,构建新时代的中国学派和中国风格。书籍图录是近百年来兴起的将古籍书影分类编次,附加文字解说,具有典型性、可信性和鉴赏性的版本目录体式。数据库的建成与使用,将可以获取充分的版本资源,按照研究目的设定与学术需求,完成搜集全面、量大质优、信息精确的高质量学术著作。更为重要的是,书籍图录所记载的善本古籍印纸墨色、字体行款、版式风格、书籍序跋、刊工讳字等版本信息,可以完整地在数据库中得到覆查和验证,从而使得“古籍图录”这一著述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可以复核、可以重复的自然科学的学科品质与学术属性。当然,地方志是善本古籍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目前数据库化程度较高的数字产品。地方志的体例,一般都具有建置、沿革、分野、形胜、风俗、城池、乡都、镇市、山川、水利、土产、户口、田赋、公署、书院、坊表、津梁、祠庙、邱墓、寺观、古迹、历官、科贡、人物、列女、仙释、艺文、杂纪等门类相对齐全的条目。这些历代递修、由《一统志》到省、府、州、县、镇、卫、村的各代各级的方志,建立起了中国古代空间上的“地理中国”,也描绘出了民族精神上的“人文中国”。宋罗濬《宝庆四明志序》有云:“欲知政化之先后,必观学校之兴废;欲知用度之赢缩,必观财货之源远。观风俗之盛衰,则思谨身之率先;观山川之流峙,则思为民兴利。事事观之,事事有益。所谓不出户而治天下者也。”地方志是中国古代政治史、经济史、教育史、风俗史等的资源宝库。而且,地方志中所蕴含的辐射巨大的资源信息,也是我们构建历史地理学、环境史学、历史社会学等新型跨学科取之不尽的信息源泉,更是我们解读古代中国的一个视角,当然也将会成为我们建设基于数据、具有科学品格的新的中国学派和中国风格的学术流派的基石。(陈国军)

  【系列稿件一】李明杰:中华善本在当代中国的保护与传播

  【系列稿件二】吴国武:激活古籍善本新生命,彰显中华文明新气象

  【系列稿件三】漆永祥:古籍善本何以为文化续脉,为时代添彩

  【系列稿件四】杜志强:古籍善本价值重大,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系列稿件五】杜立晖:古籍善本数字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系列稿件六吴 倩:中华古籍善本里的和合文化

  【系列稿件七熊 明:品味古籍善本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系列稿件八漆子扬:善本流传泽后世,牙签万轴待今朝

  【系列稿件九杨庆存:激活古籍善本,助力文化建设

  【系列稿件十李晓源:从藏书印与藏书票看东西方书籍文化异同

  【系列稿件十一杜学文:让古籍善本走向百姓生活

  【系列稿件十二许超杰:在《春秋》三传中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价值

  【系列稿件十三】张玉亮:整理出版,是对古籍善本最好的保护

  【系列稿件十四】张 觉:激活经典 熔古铸今

  【系列稿件十五】王丰先:多措并举让古籍善本走出“闺阁”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烟火人间》:与媒介共生,与生活共舞

  • 张凯滨:演技类综艺怎能靠槽点、笑点制造爆点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