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推进古籍与科技深度融合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推进古籍与科技深度融合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9-09-11 15:2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文脉颂中华·e页千年”中华古籍善本网络主题传播系列稿件十六】

  作者:中国人民警察大学政治工作系教授 陈国军

  古籍善本,是炎黄子孙绵延不绝的知识、经验和技术的迭代传承,是祖先前贤的智慧集合与思想边际,是包括各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的精神源和资源库,是中华文明的不朽载体和历史见证,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磨难后幸存的“家底”。因此,如何最大值、系统化、高效能地传承善本古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知识阶层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

  第一、比照善本图书目录,借助云技术、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融媒体、仿真影印等现代信息技术,尽快建立起国家层面的善本古籍总库。以“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为国家级善本古籍总库建设的书目依据,以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为数字化基准平台,采取国家政策扶持与资本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整合诸如“中国历史文献总库”“高校古文献资料库(学苑汲古)[U1] ”“中华再造善本数据库”“北京大学数字图书馆古文献资料库(秘籍琳琅)[U2] ”“上海图书馆古籍全文影像数据库”“中国古籍基本库”“古籍馆数据库”等已经开发使用的各类古籍文献库,在一定时间内尽快打造出一个具有国家标准意义的善本古籍总库。在此过程中,既要保护好各类原数据库研发单位的数字专利和市场利益,完成真正意义上的数据知识的商业与公共转型、数字资源的共享和共建,又要依据善本优先的原则和标准,严格遴选、甄别、使用原数据库的古籍书目,高规格重构国家善本古籍数据总库。国家善本古籍总库的建设,可与善本古籍目录相匹配,对庋藏于各地的善本古籍采用仿真影印等工作范式,真实“还原”古籍原貌原样,最大限度地保存古籍书名、牌记、字体、纸张、行款、墨色等版本历史信息,最大数量地为善本古籍永久地保留数字化“底本”,缓和或彻底解决善本古籍收藏与使用之间的千古矛盾,进而避免古籍数字化的多头重复建设,为善本古籍的使用提供数字化、精准化、体系化的高端信息服务。

  第二,依据馆际联盟、共建共享的原则,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善本古籍收藏量大质优的图书馆、博物馆、大学等藏书、科研、出版机构,赋予建设特色数据库的动能,形成一个总库、多个子库的古籍数据平台分布格局。各个图书馆、博物馆、大学、出版社等机构,由于受到形成历史、功能定位、区域位置、人员构成、经费来源等因素影响,它们在善本古籍的收藏重点、范围和数量等方面,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相对个性化的馆藏特色。如敦煌研究院的敦煌学文献、甘肃图书馆的文溯阁《四库全书》、天一阁博物馆的地方志与科举录、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的明清文书与地方档案、宁夏大学的西夏学文献、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赵城金藏》、大连图书馆的明清小说、[U3] 清代内府档案和满铁资料、上海图书馆的尺牍手稿、家谱方志、泰安博物馆藏《正统道藏》等。按照馆藏特色,从敦煌学、西夏学、方志学、谱牒学、佛藏、道藏、金石、墓志、中医、文学、军事、经济、教育、史学、蒙学、营建等学科或专题入手,统筹既有数据库,赋予收藏特色鲜明的机构建立专题数据库的使命。国家当在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全方位地支持,特别是在善本古籍资源的让渡、共享、购买等基于协议或商业运作上予以大力扶持,汇聚全国同类善本古籍,从而形成以一家机构为主,资源汇聚、数据权威、信息精确、共建共享、持续开放的集成特色数据库。建设特色数据库,是数字化时代国内外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新趋势,是图书馆强化与提升善本古籍定向知识服务的能力转型,也是善本古籍“红火”起来的有效标识。

  第三、善本古籍与文化创意、古籍整理、科研项目联动,借助技术、读者、科研的力量,厚植受众群体,活泛古籍魅力,改进善本古籍的创新速度与质量。书籍的生命,在于生生不息的阅读、汲取、批判与创新。因此,各个图书馆、博物馆既要广泛举办普及讲座、图书展览等公共文化产品的传统文化活动,更要以文化创意为基点,采用动画漫画、视听影视、互动体验、全息展示、保真复制、全景互动等新媒体形式,让善本古籍尽可能多地吸引普通读者,构建善本古籍最广泛的受众群体,使古籍善本在广阔的读者层面真正“活”起来。善本古籍与古籍整理、科研项目的良性互动,将全面提升善本古籍的整理水平,有利于形成新的学术范式,是善本古籍学术生命的实质意义的“活”起来的特征。国家善本古籍数据总库和特色数据库的建立与使用,将会提供全面和权威的古籍版本文献资源,提升善本古籍数据巨量流动和规范使用,对已经启动的大型古籍的整理与研究,如江苏的“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福建的“八闽文库全媒体出版工程”,等等,具有加速项目工程的进度与质量的巨大作用。数据总库和特色数据库的建立,还会使得一些传统的古籍整理与研究,如“影印”“辑佚”“点校”“笺注”“索引”等著述形式,在智能化、数据化的加持之下,产生一些根本性的改变与转型。古籍“影印”,会获得诸多版本甄别、比较之后的最佳底本;“辑佚”,将会获取更加全面与完整的资源;“点校”,诸本参详,雠校群籍,有利于新的善本产生。

  第四,智能化的数据库建设,将焕发善本古籍学术生命,有利于充分整合固有资源,改变传统学术统系,构建新时代的中国学派和中国风格。书籍图录是近百年来兴起的将古籍书影分类编次,附加文字解说,具有典型性、可信性和鉴赏性的版本目录体式。数据库的建成与使用,将可以获取充分的版本资源,按照研究目的设定与学术需求,完成搜集全面、量大质优、信息精确的高质量学术著作。更为重要的是,书籍图录所记载的善本古籍印纸墨色、字体行款、版式风格、书籍序跋、刊工讳字等版本信息,可以完整地在数据库中得到覆查和验证,从而使得“古籍图录”这一著述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可以复核、可以重复的自然科学的学科品质与学术属性。当然,地方志是善本古籍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目前数据库化程度较高的数字产品。地方志的体例,一般都具有建置、沿革、分野、形胜、风俗、城池、乡都、镇市、山川、水利、土产、户口、田赋、公署、书院、坊表、津梁、祠庙、邱墓、寺观、古迹、历官、科贡、人物、列女、仙释、艺文、杂纪等门类相对齐全的条目。这些历代递修、由《一统志》到省、府、州、县、镇、卫、村的各代各级的方志,建立起了中国古代空间上的“地理中国”,也描绘出了民族精神上的“人文中国”。宋罗濬《宝庆四明志序》有云:“欲知政化之先后,必观学校之兴废;欲知用度之赢缩,必观财货之源远。观风俗之盛衰,则思谨身之率先;观山川之流峙,则思为民兴利。事事观之,事事有益。所谓不出户而治天下者也。”地方志是中国古代政治史、经济史、教育史、风俗史等的资源宝库。而且,地方志中所蕴含的辐射巨大的资源信息,也是我们构建历史地理学、环境史学、历史社会学等新型跨学科取之不尽的信息源泉,更是我们解读古代中国的一个视角,当然也将会成为我们建设基于数据、具有科学品格的新的中国学派和中国风格的学术流派的基石。(陈国军)

  【系列稿件一】李明杰:中华善本在当代中国的保护与传播

  【系列稿件二】吴国武:激活古籍善本新生命,彰显中华文明新气象

  【系列稿件三】漆永祥:古籍善本何以为文化续脉,为时代添彩

  【系列稿件四】杜志强:古籍善本价值重大,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系列稿件五】杜立晖:古籍善本数字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系列稿件六吴 倩:中华古籍善本里的和合文化

  【系列稿件七熊 明:品味古籍善本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系列稿件八漆子扬:善本流传泽后世,牙签万轴待今朝

  【系列稿件九杨庆存:激活古籍善本,助力文化建设

  【系列稿件十李晓源:从藏书印与藏书票看东西方书籍文化异同

  【系列稿件十一杜学文:让古籍善本走向百姓生活

  【系列稿件十二许超杰:在《春秋》三传中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价值

  【系列稿件十三】张玉亮:整理出版,是对古籍善本最好的保护

  【系列稿件十四】张 觉:激活经典 熔古铸今

  【系列稿件十五】王丰先:多措并举让古籍善本走出“闺阁”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琼瑶余晖:“纯爱梦”的苏醒与国产爱情电影的转型

  • 藏地少女的寻父之旅——人类学视角下的《光之子》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