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颂中华·e页千年”中华古籍善本网络主题传播系列稿件十三】
作者:《中国出版史研究》编辑部副主任 张玉亮
中华民族,有着世界上最为丰富的书籍文化遗存。这不仅体现在物质形态的古籍善本的数量、体式、种类、内容等方面,非物质形态的制作工艺也享誉世界,四大发明中两项与古籍制作有关。非仅如此,在悠久灿烂的文化遗产孕育下,还出现了与古籍善本保护、研究、利用密切相关的专门学问,即古籍整理。长期以来,涌现出了众多以古籍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学家和以古籍整理出版为主要职责的出版机构。这些,都是其他文明与国家绝少出现的文化奇观。古籍善本保护与古籍整理出版,有着密切联系,是相辅相成的。
首先,整理出版是古籍善本保护的有效手段。
古籍善本保护工作意义重大,无需赘言。而这项意义重大的工作,更多情况下,需要以整理出版作为有效手段。比如成书于明代永乐年间的《永乐大典》,是中国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全书22877卷(目录占60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显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光辉成就。《永乐大典》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其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可惜的是,由于保护不力,这部珍贵的古籍善本大多散失,今仅存800余卷,且散落于世界。早在半个多世纪前,中华书局为保护古籍善本、传承传统文化,精心出版了原样仿制版《永乐大典》,作为建国十周年献礼图书,并以影印方法缩印了当时所得的700多卷。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古籍研究与善本保护工作有了长足进步,海内外学术文化交流也进一步加强。中华书局在八十年代又将新得之本再次线装影印出版,并与之前线装出版的内容汇编为精装十册,为这一名著的保护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其次,整理出版是古籍善本保护的价值体现。
古籍善本的保护,可大致分为实物保护、内容保护和工艺保护等不同层次。由于年代久远,现存的古籍善本实物需要较为周致的保护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价值的发挥。而影印出版,通过版本梳理与研究,补配与修润,以技术手段将珍贵的古籍善本化身千百。这样一来,可供更多的传统文化研究者、爱好者一睹真容,极大地发挥了古籍善本的文献价值与文物价值。
例如,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经过多年打造,陆续推出的《国学基本典籍丛刊》目前已出版70种,其中最多的销量上万,销量相对较少的也达到两三千部。与“购买名贵版本古籍是为专业研究”的一般认识不同,许多读者并非专业的古籍文献或传统文化研究者,而只是出于对古籍善本的喜爱。这套影印本,以低廉的价格满足了广大读者的需求,值得称道。
除了实物形态的保护以外,优秀的古籍整理图书,将深锁琅嬛的珍贵古籍善本或选为底本,或用作参校本,将其内容价值熔铸进来,为研究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这其中既有版本名贵、校勘精当的专业性古籍整理图书,也有注释准确、译文流畅的普及性古籍整理图书。它们满足了不同的读者需求,使古籍善本的价值得到多层次的体现。
最后,整理出版是古籍善本保护的必然趋势。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提出:“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代有一代之学术,一代亦当有一代之善本。善本不是一个僵化、封闭的概念,而是随着时代发展与学术进步而演进的。从最初的“佞宋”等对时代的偏好,到精校精刊本的逐渐受到重视,已是一个重大进步。盛世修典,历朝历代对前朝文化遗产的总结与继承,都有各自的贡献。历史上,文献家、藏书家灿若群星,不仅对古籍善本保护与流通积累了宝贵的制度文化与实物遗存,且后出转精之本叠见,堪称文化奇观。可以说,反映时代精神的古籍整理精品图书的出版,是善本保护工作的内在要求与必然趋势。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成立了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从此,我国古籍整理出版事业有了国家层面的部署,善本保护工作得到长足发展。虽经“文革”历经波折,但在恢复后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中华书局、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等一大批致力于古籍整理、善本保护流通的古籍出版社,在时代呼唤下繁荣发展,屡创佳绩。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指出,实施国家古籍保护工程,完善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评定制度,加强中华文化典籍整理编纂出版工作。新时代也呼唤着新的善本。古籍善本保护,在新的技术条件与历史使命下,必将取得新的胜利。除了前述《国学基本典籍丛刊》为代表的古籍影印类项目以外,以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为代表的古籍点校整理类项目,和以“中华经典古籍库”为代表的数据库项目,都是新时代涌现出的佳作。2016年9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联合下发《关于申报2016年度普及类古籍整理图书专项资助项目的通知》,全国117家出版社申报项目376个,其中76个项目获得资助。近年来,以《大中华文库》为代表的古籍经典外译项目,不仅完成了英、法、德等大语种外译,还启动了小语种外译工作。凡此种种,为古籍善本的保护、开发、利用和流通提供了范式,堪称新时代的善本。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是不可想象的;而实现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没有中华典籍的整理与应用,也是不可想象的。古籍善本的整理与保护,是繁荣中华文化的一项基础性事业,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承担着莫大的责任。这是古籍整理与善本保护的历史使命,既是发展机遇也是严峻挑战。要实现伟大梦想,有待于不懈努力!(张玉亮)
【系列稿件一】李明杰:中华善本在当代中国的保护与传播
【系列稿件二】吴国武:激活古籍善本新生命,彰显中华文明新气象
【系列稿件三】漆永祥:古籍善本何以为文化续脉,为时代添彩
【系列稿件四】杜志强:古籍善本价值重大,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系列稿件五】杜立晖:古籍善本数字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系列稿件六】吴 倩:中华古籍善本里的和合文化
【系列稿件七】熊 明:品味古籍善本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系列稿件八】漆子扬:善本流传泽后世,牙签万轴待今朝
【系列稿件九】杨庆存:激活古籍善本,助力文化建设
【系列稿件十】李晓源:从藏书印与藏书票看东西方书籍文化异同
【系列稿件十一】杜学文:让古籍善本走向百姓生活
【系列稿件十二】许超杰:在《春秋》三传中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