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推动服装美学,增强文化自信

推动服装美学,增强文化自信

2018-02-06 14:31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编者按】

  “山清水秀风光好,国泰民安气象新”,改革开放4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服装作为人类文明与进步的象征,如何从一个重要侧面,折射出时代风貌与时代精神?记者日前就有关问题,采访了设计文化学者、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兼策划总监曾辉。

推动服装美学,增强文化自信

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兼策划总监 曾辉

  光明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穿衣习惯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能否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和描述?

  曾 辉:衣食住行是人的基本需要,服装是社会文明的晴雨表。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随着历史发展、社会进步,服装的功能逐渐从早期的御寒、遮羞,演变成为人们精神的一种形象的载体,成为一个时代重要的美学象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饰文化的变迁,可谓时代风貌的生动反映:欣欣向荣、丰富多彩。尽管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时期,可能会有不同的趋势或潮流,但一以贯之的是,人们用服装来体现精神状态、表达美学主张的愿望。如果要用关键词来概括这种特征,那我认为,是蜕变和迭代。所谓蜕变和迭代,是指像蝉蜕壳变一样推陈出新、焕然一新,像潮汐景观一样有涨有落、循环往复。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喇叭裤在欧美成为一种时尚。70年代末,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渠道越来越多,通过图书、广播、影视等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服饰文化。新的服装样式,起初会被当作奇装异服来看待,但年轻人往往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喇叭裤在中国风靡一时,与之配套的还有太阳镜、紧身衣等。9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经济快速增长,文化持续繁荣。中国服饰文化,包括制造业体系更加发达,很好地满足了人们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着装需要。长裙子流行一阵子,可能短裙子更时髦,然后再回归对长裙子的追求。潮流稍纵即逝,风格千变万化。

  改革开放,就好似打开了门窗,让我们和世界在融合,在同步。人们不断通过服装来改变自身,不仅是外观层面,还包括审美趣味。

  光明网: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审美越来越多元。具体到服装方面,究竟什么是美?举个例子,为了防止撞衫、彰显身份,绝版服饰、奢侈品牌应运而生。那么,是否贵的就一定美,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服饰观?

  曾 辉:这个问题非常重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归根结底是要让文化有效地改变和提升国人的生活方式、审美品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何为美好生活?它不只是浅层的感官愉悦,更意味着有品质、有美学、有追求。

  随着时代发展,美的标准也在变化。以服装为例,美的标准具象化为材质运用、剪裁方式、款型效果、色彩搭配等。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购买服装,考虑更多的可能是材质好坏、耐用与否。有了闲钱、生活富足时,便在服装款式、色彩等方面有了更多关注和讲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呢子大衣流行,哪怕款型不太合身,很多人也热衷于买来穿。那时,的确良面料一度走俏,拥有一件的确良衬衫可谓“身份的象征”。今天,服装种类之丰富,给了人们更大的选择空间,有效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推动服装美学,增强文化自信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想穿得舒服、穿得体面。绝版服饰、奢侈品牌的出现,反映了人们对于个性和美的追求。这本身无可厚非,但不应盲目跟风。过度依赖名牌来衬托身价,并不一定能带来真正的气质。事实上,服装不是孤立的,而是要和整个生活空间、生活方式的调性相匹配。人不应是服装的陪衬,服装应当是人的陪衬。人和服装有机融合、相得益彰,做到人衣合体、人衣合一,才是最佳状态。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穿上一身合适、称心的服装,精神状态也会变得更好。一个有内涵、有自信的人,穿着朴素但很得体,依然可以光彩照人。

  物质和精神,是构成美好生活的两个维度,不宜偏废。穿上名牌、住上豪宅不一定就幸福,关键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美,不能止于外表,更多的是一种内在气质。对于服装来说,材贵、技繁、奢华未必是美。选择适合自己的,并能够穿出自信、穿出品位,才是美之所在。

  光明网:经济越来越发达,科技越来越进步,资源越来越丰富,我们还是要惜物爱物,把简单的材质穿出美。这体现了什么样的哲学思想,对今天的服装设计有何启发?

  曾 辉:“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倡导敬天爱人、惜物爱材、物尽其用、物尽其美的生活美学。这启发我们,日常所需应当以适度、适用、适合为原则,而非盲目地、过度地消费和损耗。“器物传世,越用越美”,这是一种理想状态。但遗憾的是,今天很多物品都在快速地更新换代,一旦过时就很快淡出人们的生活,哪怕它本身还能使用甚至是完好的。在传统经济体系里面,曾经流行一种“有计划的产品废弃制”:让物品定期淘汰,来促进过度消费。这从长远来看,显然不利于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资源有限,我们需要反思,如何用好的设计来让人们的衣食住行更节能、更便利?

  好的服装设计师,可以因人而异、量体裁衣。此处的量体裁衣,不仅是符合身材,还要符合性格、气质。这也是近几十年来世界服饰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这方面,“设计消费”的概念值得一提。以服装的设计消费为代表,例如,一件时装的做工和面料可能仅占售价的10%,那么其余90%是什么呢?刨去管理成本、物流成本等,最重要的其实是创意,是设计,是美学,是文化。为何有些人经常买衣服,还觉得衣柜里永远少一件,就是因为不断想追求新的设计。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个新型的文化消费体系。衣食住行各个领域,都存在这种趋势,只是服装表现更明显、反应更迅速。例如,“街上流行红裙子”,可能很快大街上就随处可见穿红裙子的人。这不仅是随大流,更深层次上还有一种社会化的美学体系在影响着人们。

  这些年,面料工业快速发展。从自然纤维到化工纤维,不断改变着我们的服装面料体系,也让服装设计师有了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可以说,服装设计师直接设计的是产品,间接设计的是人的品位和美学品质。他们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并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设计转化,以此来创造新的流行趋势和生活习俗,在提升中国人的服装美学、生活美学方面作出了很多创新、提供了很多智慧,也让中国服装设计在国际上有了更多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推动服装美学,增强文化自信

2016春夏米兰时装周刮起中国风

  光明网:在服饰发展史上,继承与创新一直存在。今天的服装设计,应当怎样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

  曾 辉:服饰,伴随着人类文明、科学技术与生活美学的进步而发展变化,以因地制宜、因材施艺为重要特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服饰文化自古与地域物产、风土人情密切相关,一代代都在继承与创新。从树叶、兽皮、麻布到棉布、丝绸、化纤等,服装面料开发一直在进行,服装种类更新得越来越快。

  例如,传统汉服的上衣下裳、宽袍大袖,虽不像紧身衣一样可以展示人体曲线,但适合各类体型,给人内敛、含蓄之美,穿起来也更舒服、更自在。除此,还能约束和规范人的行为举止。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为了增强国力,改良了宽袖长衣的正规军装,在全国推行“胡服骑射”。所谓胡服,提倡着短装、束皮带、用带钩、穿皮靴,强调实用功能。到了唐代,因文化包容、民风开放、气候温暖,一度流行宽体长衫、袒胸露腰、轻纱薄衣。宋代,则以瘦身为美,衣着风尚随之改变。

  诸如此类的变化,既有继承也有创新,或交替进行,或同步并举。所谓继承与创新,其实是个滚动式发展的模式。之前的风俗习惯、文化成果,一定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当下的创新。研究服饰发展史,从事服装设计工作,不宜刻意把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去做严格对立,也不宜把传统形象直接生硬地移植或者过于直白地表达,而应辩证地、发展地看待创新设计和审美演化。

  光明网:近年来,在国际舞台上,时常能看到中国传统服饰元素。在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方面,服装可以发挥哪些积极作用?

  曾 辉:有句话说“文化自信,服装先行”。改变自己从服装开始,这是一种比较自然的表达。有了一条新领带,人们可能就会考虑换衬衣、换外套、换裤子、换眼镜、换发型,甚至换窗帘、换家具、换居室。诸如此类,如同蝴蝶效应,反映了人们对于美的更多期待、不懈追求。之所以“服装先行”,是因为服装是个快速反应体系,可以在短时间内改变并流行起来。人们捕捉时尚并积极追求,可能逐渐又催生了新的美学潮流。通过服装来增强文化自信,有着直接和重要的意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要为世界文化贡献中国美学与智慧。中华文化需要走出去,世界也需要中华文化。这种“走出去”,不是送出去,而是卖出去,让世界消费中国当代创意文化。创新理念方法、加大推进力度,中华文化方能更好地走向世界。反映在服装方面,这些年东方美学在国际时装舞台上备受瞩目、大放异彩。国外很多服装设计师,开始主动借鉴吸收中国传统服饰元素,来进行美的创造。中国传统服装通过现代设计的转化,变得更时尚。例如改良版的旗袍,因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要求,能够充分衬托出人体之美和优雅气质,深受当代女性青睐。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的APEC领导人服装,被认为很好地体现了东方美学和中国特色。它不是简单把唐装、宋衣、明服移植到现在,而是汲取了东方文化的内敛和雅致,追求华而不炫、贵而不显,给人优雅大方、严谨庄重之感。其根为中,其魂为礼,其形为新,合此三者,谓之“新中装”。推动“新中装”,关键在激活全民族的文化记忆和创新活力,让服装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也更能体现每个人的个性特征。

  当前,东方设计体系中可以挖掘的传统文化资源和民间设计智慧还很丰富。“不张扬,尚雅致”的理念,使得当代中国服饰设计更有审美格调,能够提振人们的精神。东方设计的创新和创造,基于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可谓一个全球性的文化表达。它不局限于一种样式,而是追求文明的交流互鉴。改革开放40年,窥一斑而知全豹,从服装这滴水,就能看到明媚的阳光,看到大千世界、世事纷呈,看到经济发展、文明进步。未来,希望中国服装行业继往开来、吐故纳新,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光明网记者李姝昱采访整理)

 

  相关阅读推荐推动服装美学,增强文化自信

  【服饰篇】

  视频访谈——“盛世有华服”

  文字采访——推动服装美学,增强文化自信

  【电影篇】

  视频访谈——“光影记录,岁月鎏金”

  文字采访——中国电影,与时代同行,为人民抒怀

  【音乐篇】

  视频访谈——“为人民抒怀,为时代放歌”

  文字采访——弘扬音乐文化,创造美好生活

  【图书篇】

  视频访谈——“书香万里路,全民阅读时”

  文字采访——繁荣图书出版事业,大力推动全民阅读

[责编:刘冰雅]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风味人间5》:香料绘就的文化长卷与多维审视

  • 黄梅戏《黎明之帆》:以戏为舟,载革命与人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加载更多